南京七乔翁湿地公园分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京七桥瓮湿地公园 111001117 苏受婷 南京总归 南京三大“副城区”中心调整 江宁江北仙林各造一个新街口 按照规划南京将形成“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三级城镇体系,其中中心城由主城,东山、仙林和江北3个副城构成。新城包括龙潭新城、汤山新城、禄口新城、板桥新城、滨江新城、桥林新城、永阳新城、淳溪新城。新市镇则是指建制镇和街道所在地的集中建设地区。 都市区将形成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新城(地区)中心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其中城市中心由“新街口—河西—南站地区”共同构成,承载南京区域中心城市服务职能。三个副城的设置,规划形成江北(浦口)、东山和仙林三个城市副中心,江北将“相对独立发展” 简介 南京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位于南京东南。东起胜利村路南下,西至苜蓿园大街南下,北起石杨路,南至纬七路,占地总面积约1000亩,由秦淮河与运粮河围合而成。 公园以保持原有地貌、沟通水网、保护湿地、生态造林为主要手段,使600年的明代古桥、精致的雕塑、潺潺的跌水池、蜿蜒的木栈道、新颖别致的观鸟屋巧妙融合;再加上太阳能、污水净化等技术的应用体现了节能环保的现代理念。四通八达的水网、大片湿地植物和不时惊起的水鸟,让公园充满生机与野趣。 南京七桥瓮湿地公园属于城市生态公园类型。 历史 南京光华门外的外秦淮河上,有一座“七孔”桥身的著名古桥,叫“七桥瓮”。“瓮”其实就是桥孔的意思,原先这座桥是叫“七瓮桥”,明初建桥时,曾以当地的城门取名为“上方桥”。明清时期,人们称“桥拱”为“桥瓮子”,因此这座桥又叫做“七瓮桥”。到了现代,才被更名为“七桥瓮”。 七桥瓮横跨秦淮河,制控南北,为南京东南部的要隘。太平天国时期,清军两次建立江南大营,围困天京,太平军两次大破江南大营;辛亥革命南京之役,江浙联军在此与清军激战,故此地也是重要战场遗址。 景观空间分析 一轴,两带,五个片区是公园景观规划主题景观框架。 一轴:生态,文化轴。两带:秦淮河生态绿化带,运粮河生态绿化带。五个片区:五个景观功能分区。设计同时,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原有地形和植被优势,结合自然,塑造自然。相地合宜原则,景点营造布局上,结合低地和河湾,理水叠山,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堆坡造景,高低错落,相互顾盼。 根据基地区块现状特色,本着尊重场地个性,重视地方文化特色,以“绿岛”为中心,结合基地内外水域及景观特色环境,因地制宜,将其为五大景观区:“七桥瓮”入口区,湿地休闲体验区,森林资源区,生态科技展示区和梅花廊综合服务区等五大景观功能区。 现状分析 动植物因素 七桥翁湿地共有种子植物四十几种,其中植物优势种有芦苇、水杨梅、茭白、稗、马兰、苔草以及人工种植的旱柳、椤木石楠、香樟、苦楝、广玉兰、紫荆等,水塘中主要为狐尾藻、菹草等沉水植物,边缘为芦苇、香蒲、狭叶香蒲、荷花等挺水植物。 动物:鱼类、鸳鸯、飞鸟等。 植被区 旱柳区植被是由陆向湖以人工林—灌丛—高 草挺水植物—低草挺水植物—浮水植物的群落方式过渡的,因此在入口处滩涂岸边总能够看到种植良好的旱柳人工林,这样不仅将公园与外界有一定的隔离,同时也丰富景区内植物景观的竖向变化 陆地植物主要分布在山地安静区域,南面滨水区和主入口区域中靠近市政道路的边缘地带,配置效果多形成水生和滨水植物的背景树,突出了水生和滨水植物的多样性、景观性,这些都基于一个群落能维持生态平衡的植物群落基础上。表现为乔灌木合理搭配、针阔叶林混交,以充分达到生态平衡,为滨水和水生景观提供一个坚实的生态基础。所选骨干树种:刺槐、杨树、桂花、楠木、香樟、各类果树、女贞、悬铃木等;主要的配置方式为周围角落大片的密林、疏林带,各个分区里的群植植物等。群落结构如:香樟+海桐+桅子+酢浆草;香樟+小叶黄杨,洒金珊瑚+石菖蒲;女贞+棣棠+二月兰+石菖蒲;悬铃木+毛白杜鹃+沿阶草;广玉兰+白玉兰+山茶十阔叶麦冬 植被区 滨水植物应该是最重要的部分,它联系着陆地和水域,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是植物景观结构最丰富的区域。配置上重点突出了它的景观效益和功能特点,同时在生态上也注意到了对水土的保持、对生态系统平衡的巩固。利用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的特点,创造出动静结合、开闭变化的游憩空间,以满足不同类型活动的需要。 湿地植被带: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又或有浅层积水的过渡,自然就形成了湿地地带,在植物配置方式,湿地公园对水杉进行了利用,同时搭配上南天竹、三角枫等水陆两生的耐水湿植物,让其自然成丛的漂于水上、落入繁茂的湿生植物之中、或嵌入草地,再配以耐水湿的草本植物和水生挺水植物,完整的呈现了湿地植被带独有的景观特色。 水系 水系处理细节:水系的多层次立体排布,形成纵向层次,水系与周边绿化的无缝拼接,实现自然形成过渡,引水入园区。 立体环绕水系:以“大而宽广”“小而精”为特色,以湖

文档评论(0)

3354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