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爱玲说话什么样?.doc
张爱玲说话什么样?
二十世纪初叶,经过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的洗礼,白话文逐步成为文学正统。但由于标准音待定,现代作家的作品不免羼杂了许多方言土语。于是,从作家的口音切入,可与现代文学作品作参照式的研究。
当研读张爱玲的作品,我们常会留意她对语言的那份异样的敏感。再通过其自述以及亲友的转述,会发现她的身世和经历(即语言环境)之复杂,又远较常人为甚。因此,下文的探究也许不无裨益。文中笔者将目光聚焦于张爱玲所掌握的语音,包括汉语方言及外语口语,并不涉及与之伴随的语气、语调等。 母语、国语和上海话
大文豪鲁迅曾经调侃自己说话“南腔北调”。相比之下,张爱玲虽未特意撰文说及,却也曾有过类似表述。晚年的她写过一篇探讨《金瓶梅词话》的文章《“嗄?”?》,透露了一些端倪:
我的上海话本来是半途出家,不是从小会混的。我的母语,被北边话与安徽话的影响冲淡了的南京话……(原载 1989年9月25日台北《联合报》副刊,收入金宏达、于青编《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383页)
人固然是同一个,而语言如流动的河水,随着阅历的增加,人际交往的丰富,口音也会不停地变化。母语当指是小时候说的话。那么长大之后呢?
在不同时期与张爱玲发生交集者为数不少,他们的访谈录或回忆录发表后,留存下一些片段和剪影。其中关于张爱玲口音的材料虽一鳞半爪,却也略志鸿泥。
一九五二年七月,张爱玲离沪赴港,一九五五年定居美国。一九六一年十月,在由港去台的美领馆新闻处处长麦加锡的牵头下,已是文坛重要人物的张爱玲,去台湾寻找写作素材。其间,曾在台北国际戏院对面的大东园酒楼(笔者按:“大东园”之说来自陈若曦。而据白先勇、王祯和,聚餐地点在西门町“石家饭店”),与《现代文学》杂志同仁张兰熙、白先勇、王文兴、陈若曦、欧阳子、王祯和、戴天及麦加锡夫妇等人一起午餐,双方晤谈多时。不久,张爱玲还由王祯和、陈若曦陪同,去他家乡花莲及台东旅行。这段台湾之旅,张爱玲留下一篇《重访边城》(A Return to the Frontier,The Reporter, March 28, 1963),而白先勇、王祯和、陈若曦等人以后也分别留有回忆文字。
由于白先勇他们都是作家,同样具备不俗的观察力。将其观感收拢来,也许能描画出关于张爱玲如何说话的大致轮廓。同时,通过分析和玩味其表述的些微不同,也能相互印证,以判断各方说法的可靠性。
在主持人曹可凡的访谈文章《白先勇谈张爱玲》中,白先勇忆及张爱玲的口音:
张爱玲是上海人,但一口普通话说得字正腔圆,特别是卷舌音很有北京味儿,这或许与她曾经在天津居住过有关。(《东方早报》2009.7.26)
而据王祯和回忆,由花莲到台东之前,张爱玲执意要给他舅舅买见面礼,他们上街路经一家书店,老板碰巧是个上海人,于是——
她和老板用国语讲话,讲着讲着就变成上海话了,说了很久。(王祯和,《在台湾的日子》,载季季、关鸿编《永远的张爱玲》,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252页)
现代普通话规范的制订始于民国二年,时称“国语”。一九二五年春,经吴稚晖倡议,民国第一所国语师范学校在上海开学,是沪上普及普通话的滥觞。不过,虽然在天津待过六年,但张爱玲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未必是幼时练就的。张从小念私塾,一九三○年十岁时才在母亲的干预下,插班进入教会小学(黄氏小学)读六年级。翌年,赴上海圣玛利亚女校读中学。该校教学以英文、家政和文艺为特色,此外也教国文课。据张的高中国文老师汪宏声在《记张爱玲》里介绍,“圣校”中文部“担任教授的先生,初中以下是师范毕业,年龄在三十以上的中国小姐”。(《语林》1944年第1卷第1期,第68页)那些“先生”(即老师)们很可能有人来自前述那所或类似的国语师范学校,也就是说自初中起,张爱玲也许才开始系统地学说普通话。
正当张就读“圣校”的同一年,由洪深编剧,明星电影公司投巨资打造的中国首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在沪公映,为使各操方言的演员的对白符合标准,洪深还办了国语培训班。主演胡蝶后来也在回忆录里叹苦经:“这部片子就我自己来说,都费了很大精神,先背台词,然后领会人物感情,还要做到字正腔圆。”众所周知,张爱玲是资深影迷,不仅写影评,以后还参与电影编剧。会不会一方面是耳濡目染,以后也为了适应电影对白的高标准,她的国语发音才逐渐强化并臻于完善,终至“字正腔圆”程度?无独有偶,董桥曾写《怀念柳先生》一文(载《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09.11.1),说及张爱玲同时期的学者型作家柳存仁的“国语不是京片子,是标准而动听的老电影对白”,“他说那是早岁多写白话剧本练出来的基本功”。观影学国语,也在一定程度上替张爱玲提高国语水平开启了一扇新门。
若依常理,张爱玲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草牧场转让合同5篇.docx VIP
- (四级)保育师理论学习考试题库(浓缩300题).docx VIP
- 2025四级保育师资格考试题库及答案(浓缩400题).docx VIP
- 实施指南《GB_T10068-2020轴中心高为56mm及以上电机的机械振动振动的测量、评定及限值》实施指南.docx VIP
- 中小学生常见病防治课件.pptx VIP
- 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原始社会 课件-【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一(共29张PPT).pptx VIP
- 铝方通吊顶施工技术交底.pptx VIP
- DB23T1501-2013 水利堤(岸)坡防护工程格宾与雷诺护垫施工技术规范.pdf VIP
- 华为极简站点解决方案opm200.pdf VIP
-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下载.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