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灵之药

心灵之药回头看以获得洞见你们可能会有疑惑,是什么样的认知基础,可以导出本书中所描述的见识与解决方法。我称它为现象学认知的途径,我所要说的与一般知识途径则有些差异,它可以经由故事来阐明。 认知 曾经有个人一直在找寻最根本的答案。他骑着脚踏车,往开阔的乡间道路出发,他骑了很远,已经原离了熟悉的道路,他发现了一条未知的路。 沿着这条路,没有任何路标,他只能信赖他的眼睛以及每一个步伐所提供的讯息。充满探险的他继续前进,而之前预知到的东西似乎也越来越确定了。 来到这条路的尽头,那是一条大河流,这个人下车看了看,他发现,如果他想继续前进,便得将他身上所有的东西都留在河边,还得离开这稳固的地面,并被一种远超过他自身的力量所驱策,而他别无选择地得将自己交托出去。他迟疑了,并向后退了。 在骑往回家的路上,事情忽然变得清楚了,什么对他才是真正有帮助的,其实他知道的很有限,当然他就无法把这样的知识传递给他人,他觉得自己就像某个人骑着自行车跟在另一个人的后面,只为了告诉他,他的挡泥板松了。他对那个男人大叫:“嘿,你的挡泥板松了。”----“什么?”----“你的挡泥板松了。”----“我听不见,我的挡泥板松了,卡拉卡拉的声音太吵了。” 这个人突然发现,自己在某个地方做错了,于是他紧急刹车,回转。 过了一会,他遇到一个年老的上师,他问:“如果你想帮助别人,你会怎么做?大家通常对一些你也不太了解的事情,向你征信意见,不过就算如此,在跟你谈过之后,她们都会有所帮助。” 上师回答:“当某人停下来不再前进,那与知识无关。因为当他需要勇气、想要自由的时候,会先寻求一份安全感。真相是,正确的道路让他别无选择。于是,他会开始绕圈圈。师者并不会被那些籍口和幻想动摇,他会找到中心点,然后定位----那就像一个人扬帆等待起风时一样----等待着一句可能影响他的话。当别人靠近他,她们会发现,他就待在那个他们想要去的地方。这答案对彼此都适用,彼此也都是倾听者。” 然后,上师又补充:“在中心等待是毫不费力的。” 通往现象学知识的科学方法及其道路 有两种动作可以得到洞见。一个是探索并领悟之前未知的,紧握着它,直到你完全拥有并可以自由运用,科学的探索便是这种方法之一,我们都知道它是如何改变、保护于丰富了我们的世界及我们的生命。 我们在向外探索的过程中,也能够止步思考,不再只专注于某些已经掌握的特定事物之上,而是把注意力朝向更大的整体,这样我们便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吸收更多知识,这就是另一种探索的活动。当我们从容地投身在这种活动中,例如面对一片山水、一件任务或是一项难题时,便能够察觉到我们的注意力在同一时间是既充实亦虚空的。我们首先要超越个别事物,才能置身于更丰富充实的整体中。在向外探索的活动中我们止步思考,才可以应对更大整体的广袤无边及繁杂多元。 这一种“先止步,后退守”的探索活动,我称之为现象学的活动。它有别于开放向外的求知活动,它引发出另一种洞见。虽然如此,这两种求知活动其实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在向外探索的实验科学求知活动当中,有时也要止步,将目光由细微转为广阔,由近转向远。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检验从现象学所获得的洞见的正确性。 ◆过程 当一个人处于现象学的求知途径中,便是让自己置身于广阔的天地里,既不选择亦不偏好。这种求知途径所要求的是一种迈向虚空的精神状态,放弃已有的概念以及所有相关的内心活动,而且不论它是否有关情感、意志力或判断力的元素,也都要一并放掉。当中的注意力应是流动的,既有所指向亦无所指向,既有企图亦漫无目的,同时是既集中又扩散的。 现象学的态度所要求的是一种无为的警觉应对状态。这种警觉驱使我们置身与高度的感知意愿和强大的能力之中。谁能把持这份警觉,片刻之后,便能体验到那多样化的差异如何融合集聚于一个中心,并于刹那间认知到一种关联性、系统性、一个真相,或是所要采取的下一个步骤。这份洞见仿佛有如神来之笔,一般而言是不常出现的。 ◆舍弃 以这种方法获得内在洞见经验的首要条件是一颗没有意图的心。我们的意图会迫使我们将自己的观点置于真相之上,或者会根据我们先入为主的概念而去改变事实真相,或者是去影响或说服他人。一旦带有某种目的,我们便会表现出好像我们是凌驾于真相之上,似乎真相是我们仔细检视的客体对象,但相反地,事实上真相才是仔细检视我们的主体。当我们放下自身的企图时,即便是良善的企图,就能清楚地看见我们所舍弃的是什么。就好像我们做了一个选择,而经验显示出,即使是出自于最好的企图却也经常出差错。目的绝不能代替洞见。 ◆勇敢 获得这种内在洞见经验的次要条件是无所畏惧。当我们害怕可能展示出来的真相时,我们便如同带上了眼罩,将会视而不见。当我们说出自己之所见时,如果我们畏惧别人可能会怎么想,或是怎么说,那么我们将会封闭自己,而无法进一步地观察。而当一个辅导者或治疗师害怕去面对当事

文档评论(0)

saa90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