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输导层与油气运移详解.ppt

  1. 1、本文档共9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 1.深埋藏-高成熟-有利排油型 ????烃源岩快速持续埋藏深度大于3000m,有机质达到高成熟(Ro≥1.0%);较高的埋藏速率和有机质转化率,有利于形成泥岩欠压实,以及粘土矿物脱水和水热增压形成异常高压;石油在异常高压下可以通过孔喉系统或水力微裂缝发生初次运移。 2.深埋后抬升-高成熟-有利排油型 ????烃源岩在抬升之前持续埋藏到较大深度(3,500m),有机质达到高成熟(Ro≥1.0%)。特征与上相同,烃源岩初次运移主要发生在抬升期之前,抬升后处于中等埋藏或再次沉降经受埋藏,才有利于油气的保存。 3.持续中埋藏-中等成熟-抑制排油型 ????烃源岩达到中等埋深约2,500m时,有机质进入生油门限(Ro=0.65%)。此后进一步埋藏甚小或略有抬升,温度没有增加的条件,靠时间对温度的补偿作用使有机质达到中等成熟度(Ro=0.7%-0.8%),烃源岩从生油门限到达排油饱和度门限的演化时间也相对较长;有机质生烃速率低,以及埋深小于3,000m,不利于粘土矿物大量脱水和引起水热增压效应,难以形成异常高压,不利于初次运移的发生。 第四节 油气初次运移 效率、时间和距离 4.中埋后抬升-低成熟-不利排油型 ????这种情况实际上是烃源岩进入生油门限后,埋深不增反减,烃源岩有机质始终维持在低成熟阶段(Ro≤0.7%),生油量达不到排油饱和度门限,初次运移难以发生。 5.中、浅埋藏-低熟油-早生早排型 ????据目前研究,低熟油主要是木栓质体、树脂体、细菌改造陆源有机物质、藻类和高等植物生物类脂物及高硫大分子等不同原始母质的早期生烃机制形成。其生油门限Ro为0.3%-0.35%,生油高峰Ro=0.35%-0.7%。中、浅埋藏(<2,500m),低成熟烃源岩在其生油高峰期内达到排油饱和度门限是不成问题的;加之与低熟油生成相关的过剩孔隙流体压力带的形成,有利于低熟油初次运移的发生。 第四节 油气初次运移 效率、时间和距离 压实的阶段性与流体排出--初次运移的时间 ???? 随着埋藏的加深,压实程度增强,泥岩密度变大,孔隙率(及含水量)减小。海德伯格(1930)首先按孔隙率将泥岩压实划分为四个阶段:①机械重排阶段--孔隙率90-75%;②脱水阶段--孔隙率75-35%;③机械变形阶段--孔隙率35-10%;④重结晶阶段--孔隙率<10%。之后许多人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他们或用天然样品或用人工样品,或三分或四分,并给出了不同的命名。然而孔隙率-深度关系曲线的基本趋势是相似的,即由浅至深表征为高速--缓慢--稳定的变化。井波和夫和星野一男(1977)按泥质沉积物的物理状态将其成岩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⑴粘性压实阶段孔隙率80-30%;⑵塑性压实阶段孔隙率30-10%;⑶弹性压实阶段<10%。青柳宏一和浅川忠又主张将上述三个阶段易名为早期压实阶段、晚期压实阶段和重结晶阶段。早期压实阶段颗粒很少接触,沉积物呈粘性流动,主要成岩因素是压实下的颗粒重排,孔隙率80-30%,有大量的水被逐出。晚期压实阶段颗粒接触增强,沉积物呈塑性固体特征,主要成岩因素为压实、固化和矿物转化,孔隙率30-10%,有较少的孔隙水和矿物层间水被挤出。重结晶阶段颗粒互相交代,自生矿物质形成,孔隙被充填,从而形成坚固格架,主要成岩因素是胶结和矿物转化,压实作用微弱,孔隙率<10%,所剩之水不易排出,几乎长期被封存。青柳和浅川认为,在早期压实阶段石油尚未成熟,而重结晶阶段石油难以排出,所以最重要的初次运移发生在晚期压实阶段。 第四节 油气初次运移 效率、时间和距离 根据秋田(Akita)油田的孔隙率-深度关系图推测,晚期压实阶段约相当于1,300-2,600m。日本的中新世沉积,石油生成的温度约在100-150℃。若地温梯度为7℃/100m,则初次运移期间的地温为119-223℃,已超出油藏存在的温度范围,所以形成大油藏的可能性不大,但可形成气藏。如果地温梯度为3℃/100m,则初次运移期间的温度为54-93℃,低于该地区生油门限,只能有生物甲烷气藏。再若古地温梯度为5℃/100m,则初次运移的温度为80-145℃,在此情况下形成大油田的可能性很大。 显然,基于油气成因的现代概念,石油初次运移只能出现在达到生油门限之后。笼统地说,天然气的初次运移出现比石油要早。此外,对石油的初次运移还应考虑到未熟-低熟石油运移的可能性,这可能与有机质类型有关;只要有相当数量的未熟-低熟石油形成,在早期压实阶段尤其是该阶段后期,就应有相应的石油初次运移。 第四节 油气初次运移 效率、时间和距离 生油岩有效排烃厚度--初次运移的距离 ????由于厚层泥岩的中间部分是欠压实的,其所封存的烃未

文档评论(0)

x55111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