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消 渴ICU颖颖 珊珊 概述 消渴是以多尿、多饮、多食、形体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其病机主要是禀赋不足,阴津亏损,燥热偏胜,且多与血瘀密切相关。 概述 临床上根据症状的偏重,有上、中、下消之,年青人发病,症状明显,与定义的描述一致,病情较重;中老年人发病,症状隐若,不一定症状全具备,而以并发症为主要表现。 概述 消渴是一种发病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证,近年来发病率更有增高的趋势。中医药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 病 因 1. 禀赋不足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重要的内在因素。《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 病 因 2.饮食失节 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早在《素问·奇病论》即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病 因 3.情志失调 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正如们《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病 因 4.劳欲过度 房室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而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至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 病 机 消渴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 病 机 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腑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 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燥热所伤,则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趋下行,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 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故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日渐消瘦。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肾失濡养,开阖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随小便而排出体外,故尿多味甜。 消渴病日久,则易发生以下两种病变: 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消渴虽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由于阴阳互根,阳生阴长,若病程日久,阴损及阳,则致阴阳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较为多见。 二是病久入络,血脉瘀滞。消渴病是一种病及多个脏腑的疾病,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且阴虚内热,耗津灼液,亦使血行不畅而致血脉瘀滞。 诊 断 要 点 1.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为临床特征。本病多发于中年以后(发病与体重超重相关),以及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博之人。若在青少年期即罹患本病者,一般病情较重。 诊 断 要 点 2.初起可“三多”症状不著,病久常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严重者可见烦渴,头痛,呕吐,腹痛,呼吸短促,甚或昏迷厥脱危象。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诊 断 要 点 3.查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和尿糖,尿比重,作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检查有助于确定诊断。必要时查尿酮体,血尿素氮,肌酐,二氧化碳结合力及血钾、钠、钙、氯化物等。 鉴别诊断 1.口渴症 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见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的特点。 鉴别诊断 2.瘿病 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生长肿物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 辨证要点 1.辨部位 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但根据其表现程度上的轻重不同,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热、肾虚之别。通常把以肺燥为主,因津液失布而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因中焦热盛,而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因固摄失司而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精微不足,四肢失养而消瘦。一般早期病在上、中消,晚期病在中、下消。 辨证要点 2.辨标本 本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常因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的不同,而阴虚和燥热之表现各有侧重。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GB50003-2011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doc VIP
- 三年级上册劳动人民版雏菊盆景迎重阳教学设计.docx VIP
- 沪教牛津版英语2024七年级上册全册知识清单(记忆版).pdf
- 2025年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低空空域风切变灾害预警与飞行安全协同控制体系研究.docx VIP
- 2025至2030中国汽车检测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docx
- 力士乐样本1-液压泵和马达.pdf VIP
- 儿童,颜色,填涂画.docx VIP
- 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复习课件+2023--2024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学期.pptx VIP
- 学堂在线 人工智能原理 章节测试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