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河套工程进展情况.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数字河套工程进展情况.doc

“数字河套”工程进展情况 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局 一、“数字河套”前期准备情况 根据水利部司局函(2002)09号《关于开展大型灌区信息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河套灌区管理总局非常重视,相继成立了“数字河套”建设项目领导小组,专门抽调一批专业人员组成“数字河套”工程实施办公室。于2002年9月完成《“数字河套”总体规划》。为了在需求分析报告和实施方案编写过程中少走弯路,巴盟行署副盟长兼河灌总局局长马祖融同志亲赴黄委了解“数字黄河”的建设情况,分两批派出考察组到北京有关科研院校、黄委、都江堰详细考察和咨询了信息化建设的有关情况,主要咨询了 北京大学数字地球工作室; 清华大学水沙科学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水利系;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科院地理所资源环境数据中心; 中科院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心; 北大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 北京数字空间有限公司; 考察了“数字黄河”、“数字都江堰”的建设情况,请武汉大学草拟了《内蒙古自治区河套灌区基础平台和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初步方案》和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数字灌区管理系统规划方案》以及美国密西根大学制作的《水资源管理和3S系统开发与应用》。 二、“数字河套”的总体架构 在支撑技术和技术标准支持下,通过基础信息数字平台、应用系统服务平台、综合决策会商平台的运行,为河套灌区提供不同需求的决策支持和查询、监控信息。“数字河套” 覆盖了整个河套灌区,涉及到数据采集、传输、存储、数据标准与管理、交换、共享、应用系统等的建设,其关键在于实现河套灌区各种数据的整合、各种分析方法的融合以及为决策提供支持信息等。“数字河套”总体框架包括三个平台和两个外部条件,示意如图1-1。 1、基础信息数字平台: 完成各类数据从采集、传输、处理、管理、规范标准化和存储全过程的软硬件设备的有机组合,是“数字河套”工程建设的基础。根据灌区业务流程和用户需求分析,广泛地采集“数字河套”工程建设所需的信息资源,并附以空间地理坐标;通过覆盖全灌区的宽带计算机网络,快捷、实时地将采集的数据传输到数据存储与处理系统。 2、应用系统服务平台: “数字河套”信息资源的管理者,也是决策支持服务的提供者。应用系统服务平台由数据仓库、综合数据库、元数据库、模型库和数据存取接口、应用服务中间件等部分组成。主要有以下作用: 对由于应用、决策系统的需求而调用的多源、异构、各种类型的数据进行存贮与维护、更新、处理、综合集成使用。 应用系统服务平台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和应用集成以及可视化表达的公用服务平台,是应用系统的重要支撑。其开放性表现为本身随灌区需求的发展而不断拓展与完善。 3、综合决策会商平台: 根据需求,在灌区可视化的应用系统服务平台基础上,分别建设相关的应用系统的专业决策和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决策会商,为水资源管理与调配、水利工程管理、防汛抗旱减灾、水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主要水事活动的综合决策会商提供支持。 基础信息数字平台、应用系统服务平台、综合决策会商平台彼此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可以分阶段、有步骤地自下而上逐步实施和完成。图1-2为“数字河套”系统结构。 三、“数字河套”网络建设 依据“数字河套”工程中对网络传输的要求,结合目前灌区网络现状进行建设,在公网达不到的地方,改造利用现有数字微波网络,发挥数字微波网络的最大潜能。 “数字河套”工程需要高速计算机网络环境。依托宽带光缆、数字微波、通讯卫星、公共电信网等信息通道,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组建覆盖全灌区的,能够提供提有效的数据、语音、动态视频图象等信息传输和查询的高速计算机网络,实现全灌区各部门网络的互联互通,为“数字河套”工程的各项应用系统提供高效先进的网络基础,从而为各类信息的及时准确传输提供保证,为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提供支持。 (一)网络建设原则 根据河套灌区“数字河套”建设对网络系统的要求,在网络系统设计时应遵照以下设计原则: 1、先进性:以先进成熟的网络通讯技术为手段进行组网,支持数据、语音和视像等多媒体应用;采用高性能、多端口的基于标准的路由器/交换机作为远程连接主干,且一级干线采用千兆以太网,二级干线采用百兆以太网,以满足广域网和局域网之间带宽及端口密度要求。 2、标准化及开放性:网络协议和线路接口应采用符合ISO及其他标准,如IEEE、ITU-T、ANSI等制定的标准,采用遵从国际和国家的标准网络设备以及目前计算机及网络界的主流产品。 3、灵活性和兼容性:选用符合国际发展潮流的国际标准的软件技术,有效地支持多种网络协议,以便系统具有移植性强、可靠性强、可扩展性强等优点,保证在将来发展中迅速采用最新出现的技术;同时为不同的现存的网络及设备提供互联和手段,保证各种现用计算机系统,包括小型机、工作站、服务器和微机等设备互联入网。 4、可扩展性和开放能力:网络设

文档评论(0)

ailuojue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