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辽师版.docx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辽师版

中国传统文化 哲学文化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发展 一、先秦子学时期 1、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是士阶层壮大的结果。 士,最初作为贵族阶层的最底层存在的。 《礼记·王制》:“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 战国时期,文化教育的私学化,政治秩序的动荡不安,社会阶级的流动,使士阶层的状况和性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队伍壮大;“士无定主”;“学而优则仕”。 诸子中,最著名的有十家。《汉书·艺文志》曰:儒、道、墨、法、名、阴阳、杂、农、纵横、小说家等。 2、先秦子学时期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主要表现在: (1)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如老子、孔子、墨子、管子、孟子、孙子、庄子、惠施、公孙龙子、荀子、韩非子等; (2)诞生了一批经典性的哲学著作,如《易》、《道德经》、《论语》、《孟子》、《庄子》等。 (3)已开始探讨广泛的哲学问题,如天人关系、阴阳五行、人的价值等;并提出许多哲学命题,如道、气、有无等。 附:四书五经,十三经,四部。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秦焚书,乐散佚,今存《乐记》一篇,并入《礼记》。) 六经之功用: 《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庄子·天下篇》:《诗》以道治,《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史记·滑稽列传》:孔子曰:六艺之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 扬雄《法言》:说天者,莫辨乎《易》;说事者,莫辨乎《书》;说体者,莫辨乎《礼》;说志者,莫辨乎《诗》;说礼者,莫辨乎《春秋》。 班固《白虎通·五经》:《乐》仁,《书》义,《礼》礼,《易》智,《书》信。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汉代遂立学官,设五经博士。 七经:东汉时期,于五经之外,加《论语》、《孝经》。 九经:唐时以九经试士,故名。 九经之名为: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氏传,公羊传,榖梁传;诗、书、易。 十二经:中唐于九经外,加《孝经》、《论语》、《尔雅》。 十三经:宋宣和中,于十二经外,加《孟子》。清人阮元辑刻《十三经注疏》(略)。 四书: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与《论语》、《孟子》合为一著,并作《四书章句集注》。 世人以为,宋以前为五经时代,宋后为四书时代。 经,开后世一切文体之先河。详见《文心雕龙·宗经篇》。 四部之名,始于西晋。荀勖、张华编列政府藏书为甲乙丙丁四部,分储五经之属,史记之属,诸子之属,诗赋之属。 四库之名,始于唐。玄宗时,于东西二都,分聚四部之书于四库中。书籍之四大类别自此流传后世。 二、两汉经学时期 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主要表现为经今、古文之争。 经今、古文之争,简单地说,今文、古文最初是由于文字书写的不同而造成的。所谓今文,是指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书写;古文,则指秦统一文字之前的文字书写。 因文字的歧异,导致学术思想的分野,遂分两派,势成水火。史称经今古文之争。 如汉代《诗经》的传播有齐、鲁、韩、毛“四家诗”之说。其中,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称“齐”、“鲁”、“韩”三家诗,为今文诗学, 两汉时皆立于学官,魏晋以后逐渐衰亡。三家诗除存《韩诗外传》外,馀均亡佚。鲁人毛亨所传,称毛《诗》,为古文诗学,先在民间传授,盛行于东汉。 又如春秋三传:《左传》为古文经,《公羊传》和《榖梁传》为今文。 《尚书》:今文《尚书》为伏生所传,二十九篇;孔安国献古文《尚书》五十八篇,今佚。 经今古文之争从最初的文字版本之争,发展到学术源流、政治观念等多方面,其实质是利禄之争。 今古文经的区别大致有下列几点: 一、今文经学以六经皆孔子所作,系托古改制之书;古文经学则以六经皆史。 二、今文经学崇奉孔子,认为孔子为政治家、哲学家;古文经学则崇奉周公。 三、今文经学主阐发新意;古文经学主考据注疏。 四、在东汉,两者之间还有有神论与无神论、政治与学术的区别。 经今古文学的争论,其实质问题是谁是经学的正统和如何统一经学的思想。今文经学既已立于学官,士子也依赖学习今文经入仕,朝臣又通过学习今文经而获位,因此古文经学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术一旦跟政治利益结合起来,学术问题也就成为政治问题了。 故班固《汉书·儒林传》:“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迄于元始,百有馀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馀万言,大师众至千馀人。盖利禄之路然也。” 经今古文之争的影响: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由单纯的对书籍本身的不同看法,扩大到了学术思想、学派体系、政治观念和社会地位等诸方面,几乎贯穿了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550004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