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经济发展与国际大都市建设.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成都经济发展与国际大都市建设

一、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意义 1、城市的发展规律: 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国际化城市 地方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城市 一、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意义 2、中国对“国际化城市”的认识 第一阶段: 中国城市规划的“国际化大都市风”,主要刮在1995—2004年。具体情况是,1995年,国内有50多个城市打出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旗号,1996年攀升至75个,并在2004年达到183个。2005年,时任建设部部长的汪光焘就以全国183个城市提出建立“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为对象,严厉批评有关城市在城市定位上不切实际,盲目追求高速度和高标准。至此,中国“国际化大都市风”才戛然而止。 一、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意义 2、中国对“国际化城市”的认识 第二阶段 此后,许多城市开始重新规划目标,转而去建设“生态城市”、“文化城市”、“宜居城市”等。即使是在国际化城市的这个同一发展目标之内,也有“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新思路。比如,西安定位于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大连定位于国际航运中心;宁波定位于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等。 一、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意义 2、中国对“国际化城市”的认识 第三阶段 2005年,《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合理分布的新城市群”。 一、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意义 2、中国对“国际化城市”的认识 第四阶段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首次将“国际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并列在一起,称之为中国在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时所面临的新课题与新矛盾。接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国际化”又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一起,并称作是需要“全面认识”的“新形势新任务”及需要“深刻把握”的“新课题新矛盾”。 一、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意义 2、中国对“国际化城市”的认识 第五阶段 2008年,国务院提出将长三角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2009年,提出将珠三角建设成“与港澳共同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二、国外关于国际化城市的研究进展 世界城市概念的发展演变已经有200余年的历史。世界城市一词最早出现于18世纪末,德国著名诗人歌德(Gothe)就曾是用“Welstad”(德语的意思是“世界城市”)来描述罗马和巴黎。1915年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Patrick Geddes)首次在英文文献中提出了“世界城市”的概念,他将一些具有统领作用的国家首都(如巴黎、柏林)和商业、交通网络系统中的工业中心(如杜塞尔多夫、芝加哥)界定为世界城市。 二、国外关于国际化城市的研究进展 在西方学术界,学者们一般认为系统全面的世界城市的概念是由英国城市与区域规划学家霍尔(Peter Hall)于1966年在《世界城市》(The World C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世界城市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那些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具有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一流大城市,这些城市是具有全球意义的政治中心、商业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各种专门人才以及规模巨大的人口聚集中心。 二、国外关于国际化城市的研究进展 1982年,弗里德曼沃尔夫(Goets Wolff)发表了一篇题为《世界市形成:一项研究与行动的议程》的论文。文中主要探讨了基于全球城市网络的生产市场意义上的世界体系。文中认为,作为世界城市,具备一定的人口规模和空间规模不是它们的决定性特征,而应该具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城市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形式和强度;第二,由资本控制力决定的城市空间支配能力。 根据这些标准,他们认为当时只有东京、洛杉矶、旧金山、纽约、伦敦、巴黎等16个城市可以称为世界城市。 二、国外关于国际化城市的研究进展 1986年,弗里德曼提出了著名的“世界城市假说(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试图运用中心—外围理论和新的国际劳动分工理论等来研究世界城市的形成机制与特征。他认为,世界城市是新的国际分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判定世界城市主要有7个指标,分别是: (1)主要的金融中心; (2)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 (3)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度; (4)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 (5)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 (6)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其是指港口和国际航空港); (7)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的标准。 依据这些指标,里德曼认为包括纽约、伦敦、东京等30个城市可以算得上是世界城市,并且这些城市具有不同

文档评论(0)

nfv05066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