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问题王浩.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问题王浩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若干关键问题》。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11 月,住建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5年1月,财政、住建、水利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组织申报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通知》;2015年4月,武汉等16城市被列入“海绵城市”试点,海绵城市将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方向。海绵城市建设背景有以下四个方面:一、快速城市化;二、城市雨岛效应明显;三、城市内涝频发;四、传统城市建设重经济社会功能,轻生态服务功能(重社会,轻生态)。 我国城镇化水平在1949年仅为10.6%,1980年为19.4%,2014年达到54.77%;城镇人口1949年只有5767万,2014年全国城镇常住人口为74916万。近年来,每年城镇人口净增超过2000万人,城镇化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我国城市建成区迅速扩大,1981年为7438平方公里,2000年为22439平方公里,2011年已达43000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增加1800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增加一个上海市建成区面积。中国大陆地区逐步发展形成了十大城市群和十几个中小城市群,城市群的发展在带来经济社会群聚红利的同时,也造成水循环过程的畸变和区域性气候演变,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各类水问题日益凸显。 观测事实表明,近50年来,全国最大1d、3d雨量增减不明显,但短历时暴雨强度增加、极端降水日数也在增加,尤其是在城市及周边地区,雨岛效应更加明显。城市雨岛效应和下垫面产汇流过程畸变导致内涝现象频发。2007-2013年,全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六分之一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过12小时,淹水深度超过半米,北京、广州、济南等城市甚至发生了造成人员伤亡的严重内涝。建设部对351个城市的内涝情况调研显示:213个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积水内涝,占调查城市62%,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南京、杭州、武汉、西安等都出现过严重的内涝灾害。 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偏重于经济和社会功能,强调“坚固耐用、经济美观”,对生态环境和水源涵养功能的考虑不足,特别是对城市化的水文效应认识不足,造成一系列水、生态、环境问题。例如:对马路和停车场等采用硬化方式,避免雨天带来的泥泞问题;对城市河道采用渠化方式,人为增加排水流速,缩减河道断面,节省两岸土地;对城市河湖进行围填侵占,增加建设用地等。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型、特大型城市的人口密集程度日益提高,为了承载更多的经济总量和社会人口,许多湖泊洼地被开发利用。比如北京,市区水面比例由5%降低到2%左右,历史上良好的水系和众多的湖泊,现在只能在名字上体现:水碓子、苇子坑、苇子沟、南洼子、北洼子、将台洼等。武汉近20年来南湖和东湖等水域变化也是“重社会、轻生态”城市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城市发展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为人口快速增加,重工业为主导,以马路、高楼、工厂等灰色钢筋混凝土为主基调,正像伦敦奥运会开幕式里的场景,烟筒林立,乌烟瘴气。河湖受到污染和严重挤占。现阶段为强调人们对良好环境的需求,生态环境建设逐步强化,突出特征是草地、林地的增加和绿色基调的逐渐增强。河流湖泊等的保护开始受到重视,但限于治理黑臭等外观。而未来阶段则为人们贴近自然的归属感越来越强烈,建设以城市水系为中心的生态体系,形成“水清、岸绿、河畅、自然”的临水宜居型城市,增强的蓝色基调。城市河湖水系等“海绵体”的保护和恢复受到空前重视。 国外海绵城市的建设探索可追溯到19世纪,大规模的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早在1852年,巴黎的城市排水系统就被纳入建设规划之中;1859年,伦敦地下排水系统工程动工,1865年完工,全长2000公里。美国在1972年以前没有内涝防治体系,之后由于合流制的污染和城市内涝等原因,开始规划建设大排水系统。澳大利亚在1974年没有内涝工程体系,由于1974年的大洪水等原因,1975年开始规划建设城市内涝体系;日本东京于1992年开始建造“地下神庙”,历时15年,耗资30亿元,终于建成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下水道排水系统。 国家的设计理念主要是四个:美国的低影响开发(LID):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进行渗透、过滤、蓄存和滞留,防治内涝灾害;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排水系统(SUDS);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日本城市泄洪系统和雨水地下储存系统。这是美国的低影响度开发。LID融合了经济、环境、发展等元素,是一种基于经济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策略。其目的是维持区域天然状态下的水文机制,通过一系列的分布式措施创造与天然状态下功能相当的水文和土地景观,减轻城市化地区水文过程畸变带来的社会及生

文档评论(0)

zilaiy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