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淮河流域生态变的历史启示
淮河流域生态变迁的历史启示 2006年06月02日03:00?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淮河流域地跨河南、安徽、江苏及山东四省,是我国最重要的南北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界线,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近代时期,淮河流域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迁,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社会动荡,人与自然的和谐被打破。历史是一面镜子,考察这段历史,对于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里,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因此,人
口与土地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成为衡量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是否相互适应的标尺。近代时期,淮河流域的人口波浪式上升,可供开发的土地却日渐狭小。耕地的增加量远远落后于人口的增长率,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另外,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决定土地根本不会也不可能被平均分配。“地利所在”使官僚、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对土地情有独钟,争相攫取,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土地兼并、集中的过程,也是农民无地化、少地化的过程。
人多地少,土地兼并,人地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大量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成为过剩人口,日积月累,人满为患。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的自然和社会承载力是有限的,当人口压力超过这个极限,大量谋生无门的过剩人口不得不铤而走险,落草为寇,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人心不宁,“谈匪色变”,“朝朝防匪”成为普遍现象。不仅如此,兵灾较之匪患有过之而无不及。淮河流域地处“天下之中”,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区位优势,古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近代军阀混战及内外战争,或以此为战场或时常殃及于此。1938年6月,郑州花园口大堤被炸,淮河流域44县尽成泽国,受灾人口多达1250万。此后,黄河在淮河流域泛滥长达9年之久,本已紊乱的淮河水系再次遭到空前破坏。连绵的兵燹一方面使各地“闾里为墟,居民流散”,另一方面,巨额的战争费用和战败赔款,使当时政府无力顾及农田水利建设。河渠淤废,陂塘失修,水利设施的防灾、减灾功能丧失,湖泊、河网的天然调适作用不断减弱,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因之提高,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淮河流域曾经美丽富饶,适宜农业生产。南宋以后,黄河夺淮使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动。进入近代,人地矛盾加剧,大量农民挣扎在温饱线以下。出于生存的需要,耕地、森林等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垦和砍伐,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河道日渐淤积,自然生态系统已失去原有的平衡,淮河流域成了全国罕见的灾害频发地区。有关近代水灾、旱灾、蝗灾等文献记载俯拾皆是,可以说,“十年九荒”是对该地区自然灾害持续性和多发性的恰当概括。天灾人祸的并发,使大量无所依归的农民被迫离乡背井,四出谋生。淮河流域也因此成为近代农村人口流动较为集中的地区。淮河的肆虐,频发的自然灾害,破坏的不仅仅是农民的生存环境和经济生活,更严重地危及到了他们的心理。应对灾害的无力使他们产生对自然环境的恐慌。这种恐慌“始由凶岁,其渐逮丰年,岂不乐故土,习惯成自然”。无论灾年、丰年还是农暇,都要四出逃荒,以防由灾害伴生的饥馑随时而至,由此形成历史上的“流民”现象。
生态环境为近代淮河流域社会变迁所付出的代价是异常沉重而发人省思的。历史告诫我们,社会环境稳定、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适度控制人口增长、大力兴修水利工程,是流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反之,就会导致经济的停滞和衰退。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个生态环境系统中,各种要素之间存在着休戚相关、相依为命、共存共亡的“命运共同体”关系。因此,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在充分利用自然的同时,应尽量避免社会经济活动给自然界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历史系) 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态环境思想及其启示
摘 要:生态环境演变的历史,呈现出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特征规律和建设实践与人类文明孕育、发展和盛衰紧密相关。中国古代文明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环境思想。本文从多学科交叉视角,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思想及其给现代社会的启示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中国;传统社会;生态环境思想;现代社会(? ? 人类和经济社会发展依赖并作用于生态环境,已经历了上万年的历史。生产力水平越低,生态环境对人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就越大;反之,就越小。生态环境演变的历史,呈现出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古代文明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中国是世界上伟大的文明古国之一,凭借其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创造了世界上许多先进的文明成果,包括十分丰富的生态文明成果。认真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态环境建设实践和生态环境建设思想,对今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推进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历史借鉴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