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40年代文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40年代文学

第三章 40年代文学(1937-1949) 第一节 概述 抗战初期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问题的论争 面对抗战初全民性的抗战题材创作,当时主持国民党《中央日报》副刊的梁实秋表达了不满情绪,希望文学能够表达更丰富多样的生活和主题。这种“与抗战无关”的观点得到了沈从文的应和,他认为作家也不必工具化地服务于战争现实,可以从更长远的思想建设角度为名族未来服务。左翼作家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明确的批评。孔罗荪批评梁实秋的言论“抹杀了今日全国文艺界的一个共同目标:抗战的文艺”;张天翼指出,文艺创作中的“差不多”、“八股”要反对,但目的恰恰在于更紧、更深入地把握时代和现实。其他人的文章多数对“与抗战无关”的观点进行了批驳。 第二节 国统区文学创作 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至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不同的风格流派的许多进步诗人都以政治讽刺诗为武器进行战斗。郭沫若的《进步赞》、臧克家的《有的人》、邹荻帆的《幽默的人》等,都是政治讽刺中的力作。 20世纪40年代的国统区先后出现了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现实主义抒情诗派。20世纪40年代的著名诗人艾青和田间也曾在这些刊物上发表过诗作。七月诗派的主要代表人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七月诗派在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要求作者“突进”到现实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斗争中去发现诗意,创造诗美,并要表现出主观的密切融合,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第三节 解放区文学创作 根据地早期诗歌主要是朗诵诗和接头诗。接头诗大多是政治抒情诗和小叙事诗。抗战后期在人们军对中兴起的“枪杆诗”与朗诵诗、街头诗运动一脉相承。 解放区早期的小说创作以丁玲为代表。她的作品有《我在霞村的时候》《夜》《在医院中》等,文艺座谈会结束以后,解放区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了新的面貌,代表作家有赵树理,孔厥,刘白羽等也曾名重一时。 解放区散文创作主要集中在报告文学、速写和文艺通讯方面,较为著名的散文作家有华山,吴伯萧,刘白羽,孙犁等,他们这一时期写下了不少反映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军民生活的散文作品。 第四章 50至70年代文学(1949-1977) 第一节 概述 1.1949年至1966年“文革”爆发,一般称作“十七年文学”,它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导,取得了一定的创作成绩,也因为“左”思潮的不断干扰而屡受挫折,其发展轨迹是曲折起伏的。“文革”十年中,极“左”思潮占统治地位,文学事业遭到空前的劫难。 “十七年文学”中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实绩和明显不足 总体看来,“十七年”的文学是延安文艺座谈会提出的社会现实主义文学的直线延续。各种载体的文学创作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戏剧、电影,都曾涌现过一批较好的作品,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实绩。 “十七年”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有其明显的不足。不少作品因其政治宣传、中心任务的制约而被迫付出真实性受损的代价。 第二节 “十七年”的小说 “十七年文学”中小说创作的主要缺失 简单、机械地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把文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等同于直接服务于政治。 由于从抽象的政治结论出发,一些小说不是采用文学的构思方法,而是采用非文学的构思方法、或者停留在生活表象的描述,注重事件的铺叙,纠缠生产方案之争,对素材提炼不够等。形成了同一的图解理念的思维模式,有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比较狭隘,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不够多样,更缺乏批评现实主义深度的作品。 2.20世纪50-70年代台湾小说创作的几种形态 (1)具有浓厚的现代主义文学色彩,以白先勇,王文兴,欧阳子等人的创作为代表 (2)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现实主义意味,以林海音,陈映真等人的创作为代表。 (3)表现海外中国人生活的作品,以聂华菱等人的作品为代表。 (4)通俗文学作品,以琼瑶的创作为代表。 第三节 “十七年”的诗歌 20世纪50年代“颂歌”给诗坛带来的新诗风和存在的缺失 颂歌无疑给诗坛带来了明朗的色调和昂扬的诗风,但与此同时,诗歌创作中若干不应忽视的缺失亦逐渐暴露出来.其主要表现为:题材不够多样,形式比较单一:简单配合政治运动、中心工作的“传声筒”倾向已在不分诗作中初露端倪:以赞颂新时代、新生活为己任的诗人们,大抵致力于外部现实图景的描绘而回避“自我”形象的描写:对人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作深入揭示的诗篇更是凤毛麟角。凡此种种,均导致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的诗坛未能摆脱“大统一”的创作格局,而作品艺术风格的趋同,诗人艺术个性的萎缩,都是不利于诗歌的健康发展。 第四节 “十七年”的散文 “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经验教训

文档评论(0)

tiang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