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名词解释及论述题.docVIP

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名词解释及论述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名词解释及论述题

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 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小说作品及创作潮流。作品中充满了往昔的苦难岁月,其基调基本是愤懑不平心曲的宣泄,情感过于强烈,说教意味浓烈。代表作品有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第四次文代会 第四次文代会于1979年10月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为文艺的领导与控制等问题。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辞,明确提出了不要横加干涉的意见,并且承认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党不再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促使文学文艺健康发展。第四次文代会是中国文学界的历史性转折,彻底开启了由极左路线的影响返归到文艺依自身规律全面发展的拨乱反正。 3、第三代诗歌 第三代诗歌即第三代诗人所创作的诗歌。所谓第三代诗人是相对于1949-1976年间的第一代及朦胧诗为代表的第二代诗人所界定的概念,泛指以朦胧诗以后到到90年代这段时间出现的一批诗人。第三代诗歌具有以下特征:呈现出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重视流派与理论建设;在创作上高度的语言意识,用口语化的语言拓展了当代新诗发展的空间。他们把诗从群体意识中解放出来是,促使中国诗歌呈现出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趋向。第三代诗歌被看作中国当代诗歌的分水岭。 4、民间写作 民间写作是指90年代诗歌创作中出现的与知识分子写作相对立的一种倾向。倡导民间立场和口语写作,内在哲学支撑是解构主义,代表人物有于坚,伊沙,韩东等。 5、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这一概念是在1989年,由《钟山》杂志正式提出的。指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代表作家与作品包括池莉《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等。 6、寻根小说 寻根小说: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所谓寻根,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代表作家有贾平凹、韩少功、阿城等。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7、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又称学者散文,大散文,是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有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的色彩,具有强烈的文化忧患意识和人文情怀。风格上大多数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代表作家:余秋雨,周国平,刘小枫等;代表作品有《文化苦旅》等。 解答题 1、《废都》的时代文化象征意义 (1)小说反映了90年代的整个社会尤其是文化界价值失衡、物欲泛滥的废都意识和废都人格形态。 (2)体现了旧文明机制的崩溃,新旧事物交织并存,精神上是旧的惯性与新趋势的矛盾斗争,预示了当代文化中知识分子精神危机、民族文化发展现状与困境及世界文学中的世纪末情结。小说表现的社会反文化沉沦触目惊心,寄意深刻而沉痛。 2、余秋雨散文的特征 余秋雨兼具了随笔写作所需要的学者的知识根底和诗人的才情,把个人的经历和体验,与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在历史文化的遗存中,探究民族文化的灵魂。 (1)文化题材和文化意识,通常以游记的方式进行一种文化的思考,赋予景物一种人文的关怀和个人的思考,并且不断在作品中进行传统文化以及人格精神的寻觅和批评思考。例如《西湖梦》、《白发苏州》。 (a.探求文化形成的奥妙,通过历史的遗留物来追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表现出极大的神往。如《莫高窟》。 b.在追寻文化的同时,感叹一种文化的历史兴衰。如在《道士塔》中,隐含了对文化际遇的深沉感叹,也暗含了作者的一种文化批判和审视的精神。 c.对文化缔造者的赞美。如《都江堰》 d.尤其关注文人的命运,描述一代代正直的文人的悲惨命运。) (2)强烈的感性色彩与知性色彩的融合,情感深沉浓烈,重视个人的感悟和联想,自然生成一种理趣,叙事的小说化,场景营构的戏剧化,议论化的抒情。通过对文化的一种审视,不停寻找一种理想的美好的人格,并以一种极为深沉与悲壮的情绪表达出来。 (3)诗性化的语言,议论化的抒情,前者如《西湖梦》,后者如《风雨天一阁》。 3、巴金的《随想录》的特征及意义 特征:(1)内容方面: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对历史进行反思,对痛失亲友进行追忆。如《怀念萧珊》;在揭露和谴责文革残酷和荒诞的同时,对

文档评论(0)

kakax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