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秋乡愁新闻稿
一壶乡愁“百家宴” 踏月归乡叙团圆 天 涯 共 此 时
(记者 余慧娟 通讯员 刘志科 汪文阶 余琳)
“拉花花,做酒架,大姑娘小媳妇归家家。五花马,绿头纱,三店老酒醉花下……”每年八月十五中秋团圆节时,在开化县音铿乡侧溪东向,至今保留着汉族传统文明——吃“百家宴”民间习俗的戴家村,便开始热闹起来。
百家宴是独特又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是一种在族人内部举行的祈祷仪式,在百家宴上,千百村民将“聚宗亲,商族事,祈丰收,保平安”。每到中秋前夕,村中的孩子便会唱起本族特有的民间小调,穿梭于桂花盛开的乡道,迎接归来的游子;到了八月初十(备宴的第一天),家家户户就开始量米换衣、开桌备肉,为三天后的“百家宴”盛会做准备。到了中秋节当天,村民们便敲锣打鼓、共聚一堂,上百张方桌上千道菜,数百人同食共饮,分享一年的丰收和喜悦,祈福来年的风调雨顺。
月是故乡圆,水是家乡甜。“百家宴”寄托着亲人的思念,也牵引着每一个游子回家的心。在这场“家宴”里,不论老少,无谓亲疏,不记近远,每一家庭都上演着自己的故事,诉说着属于自己的小团圆。
一坛桂花酒 是回家的路
“快,快,都赶不上妈做的午饭了……”八月初十,距离“百家宴”还有三天的时间,开化桃溪村的新媳妇戴建锋一早就开始准备起来。盘上时髦的发髻、穿上噌亮的皮鞋,再拎上一坛自酿的桂花酒,夫妻俩就上路了。“去年中秋的前半个月,我结婚了,所以没能赶上村里的百家盛宴,那也是我唯一缺席的一次。这不,今年赶早回娘家,帮她筹备筹备,顺便陪她一起过个中秋节。”
得知女儿今天要回家,母亲郑仙花也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拿上篮子,带上把小剪,走上一段山路,郑仙花就来到了后山上,“我家姑娘特别爱吃艾草做的糯米肉果,她说一闻到青草的香味,总能想起奶奶和我做的饭菜。听说她今天回家,我啊,给她做几个……”
戴建锋的父亲戴家汉是村里众所周知的“大户家庭”,今年68岁。2个女儿1个儿子都工作在大城市,事业有成,平日回家时间并不多,然而每逢“百家宴”和中秋节,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女儿女婿便不远千里赶回家中,共话团圆。“我们家有一项祖传的手艺,就是酿桂花酒,是爷爷教给我们的。”戴建锋告诉记者,每年的八月中秋前,爷爷和父亲都会摘下大片的桂花瓣泡进自酿的米酒中,做成桂花酒,等到中秋那晚,每人斟上一杯,五十年来,从未改变。“去年我结婚了,中秋不能回家,于是爸爸在我出嫁时,就送了我一坛桂花酒。妈妈说,中秋夜那晚,父亲喝了很多酒,嘴里直念叨着我的名字…我知道, 父亲是思念我,想要一家人的团宴……”所以今年,戴建锋特地和丈夫采来了桂花瓣,在半个月前就试着做起了桂花酒,她说,她要在中秋,亲手给父亲斟上一杯,“戴家的子女,就要把自家酿的味道传承下去,这是专属于团圆的味道。”
马上就到了“百家宴”开席的日子,戴家汉的其他几个孩子也都要陆陆续续回乡过节了,“老大说明天下午就到家里,每年百家宴上的糯米糍都是他打的……老三说后天回家,我还得让他帮我磨豆腐、做发糕呢,这些全是百家宴那天,分享给大家一起吃的……”郑仙花笑着、说着,幸福洋溢在眉间。 一条柳叶龙 是世代的情
每年八月十三,戴家村的“百家宴”过后,晒谷场上便人声鼎沸、锣鼓喧天,所有村民、外客齐聚一堂,精彩绝伦的舞龙活动就正式拉开了序幕。而作为“双龙”之一的柳叶龙,则承载着村民对于天象雨水的祈福,将百姓的希望归昭神明。每年八月初,柳叶龙制作手艺的2位传人余能贵和余田水表兄弟俩,便搬到了一起,一起做龙、共度中秋,这一传统,他们已经坚持了10年。
58岁的余田水和53岁的余能贵家住大溪边乡上安村,表弟余能贵家中世代编龙。因为两人住在同村,房屋又只隔了一面墙,加上彼此的亲兄弟早就外迁到别处生活,所以两人虽是表兄弟,但是关系一直宛如亲生。从1980年开始,表哥余田水就经常在外打工,而表弟就以在村中做龙、务农和打零工生活。“他的家虽然离我家很近,但是每年的中秋节他从不回家,一年很难见一面。”余能贵说,那时候他一年只能见到表哥一面,谈不上交流和团圆的概念。然而这样的情况,终于在2005年得到了改变。
2005年的八月初三,余能贵像往常一样,在家磨剪竹篾,准备搭龙骨,然而一个不留神,劈刀顺下砍中手骨,手掌很快没有了知觉。之后经过一番治疗,手虽然保住了,但是要想恢复抓拿的功能,则需要3个月的修养。“竹叶龙谁来做……舞龙会怎么办……”得知这个消息后,村主任立即赶到余能贵的家中商量,就在这时,余能贵想到了表哥余田水,“让他来吧,他学过编龙的技术,能要我在旁指导,一定行。”
八月初七,余田水临危受命,被请回乡中做龙,然后完全没有操练过的他,根本无从下手。“听说竹叶龙可能做不了,村里的老人都涌到了我家。”余田水告诉记者,这些老人一遍遍央求自己一定要把龙做起来,一定要把舞龙会办起来,因为中秋团圆节,很多外地的子女都返乡过节,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