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艺术与视觉文化课程论文当代艺术浅谈
当代艺术与视觉文化课程论文
当代艺术浅谈
摘要:随着现成品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及观念艺术的相继出现,从而消解了艺术与自然以及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并导致传统艺术的终结。当代艺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活跃度占领艺术世界。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出我们可以对当代艺术有一个简单的认识,那么当代艺术是否仅限于此?当代艺术到底是什么?
关键词:赫斯维克工作室“新世代英伦创造:走进赫斯维克工作室”展览巡展 “麒派画家周英华” 尤纳·弗莱德曼的“移动建筑”“新世代英伦创造:走进赫斯维克工作室”展览巡展赫斯维克工作室(Heatherwick Studio)为英国乃至全球建筑创新思维和创造的最前沿,曾设计上海世博会英国馆、2012年伦敦奥运会圣火台等。展示相关设计作品以及作品的结构和材料,并探索了其设计过程中的严谨、创新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工作室团队成员的集思广益和开拓创新的设计核心理念。展览主要聚焦赫斯维克工作室成立的20年中主要作品的设计理念。展品从托马斯·赫斯维克早期在产品设计与雕塑中对创新的探索性研究,到最近雄心勃勃的建筑与总体规划受托作品。展览策展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建筑策展人凯特·古德温介绍说,这次展览主要从三个角度来让人们了解赫斯维克工作室。第一是思考(Thinking):介赫斯维克工作室如何集思广益和开拓创新,如何产出那些极富创造力的设计方案;第二是制作(Making):向观众展示工作室如何将天马行空的设计方案变为现实,以及在此过程中的各种尝试;第三是故事叙述(Story Telling):讲述建筑背后的故事。南洋理工大学教学中心的雕塑化建筑“麒派画家周英华” 时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老生麒派创始人周信芳诞辰120周年,周信芳之子周英华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个展“麒派画家周英华”,呈现自己的艺术创作成果以及与父亲一脉相承的麒派艺术风格。本次展览分为3个部分:周英华的32幅绘画作品、10幅主题性艺术收藏品(西方艺术名家为其绘制的肖像),以及其父周信芳的珍贵文献资料。这个展览的脉络由此贯穿整个20世纪,完整的展现了一场父子之间跨时空的对话,也是中国与欧美跨地域间的对话。传递在他身上流淌着的东方艺术精神,延续其父京剧创始人周信芳的麟派韵致。本次展览展出的32幅大尺寸周英华先生近年来的绘画作品,在颜料与材料的挥洒中展现着不可控的美感和力量。周英华在绘画中创造性地使用了源于其生活的各种新工具新手法,融入了各种生活佐料。他的创作材料包括颜料、油漆、玩具、美元、甚至他最熟悉的食材——鸡蛋是被挪用的现成品,是天然的颜料,也是太阳的象征符号。周英华将在开展前,现场制作,用渔网、颜料、报纸加以火焰燃烧来作画。作品风格轻松诙谐,不难看出大胆试验的同时,也有严肃的巧思和智慧。绘画使用的材料除了成堆的颜料,还包括上千根订书钉、放在塑料 袋中的美元、银箔、渔网、厨余垃圾等,是一场“颜料工厂的大爆炸”。运用强烈色彩重视构图与色彩均衡,达到视觉和谐色彩的强烈视觉表现力让人充分感受到色彩的对比,配置和调和所产生的。如康定斯基说:“观众必须把图画看作是一种精神图像的再现,而不是对象的翻版。”把内心的幻想和对外部世界的体验结合起来,以表现一种本质的真实。而这种本质的真实是什么,是他充满着神奇的幻想、宗教和的对世界的自身感受,单从画面,外人难以明白。尤纳·弗莱德曼尤纳·弗莱德曼是当今建筑界的一个传奇,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移动建筑”理论,质疑柯布西耶“人们必须学会如何在我设计的房屋里生活”的论调,反其道而行,提出“建筑师必须向住户学习,使用者决定建筑和城市规划”的主张。本次展览分为两个块面。一块是通过手稿、模型、动画,梳理“移动建筑”理论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另一块是探讨即兴在建筑中的可能性。尤纳视即兴为自然法则,他对此的尝试开始于1970年蓬皮杜中心立面设计竞标。他投交了一个零立面或者说无穷立面的方案,希望美术馆能够为不同展览改变形状,建筑的外观也随之变化。本次展览就是一个即兴的现场。工作团队将在尤纳的指导下,就地取材地完成“空中城市”、“街头博物馆”、“简单科技博物馆”、“狂草”等建筑结构。
“移动建筑”理论对之后的新陈代谢派、建筑电讯、蓝天组等实验性建筑团体,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在近七十年的建筑生涯里,尤纳实现的建筑却屈指可数。他总是不遗余力地与主流建筑圈疏离,这种刻意为之的距离伴随着必然的孤立,迫使他本能地启动生存法则——去发明,去创造。未实现的遗憾也为他抹上了浓重的神秘色彩,成为二战后乌托邦建筑师之代表。尤纳的核心建筑理论“移动建筑”强调的并非建筑本体的可变性,而是研讨如何建立一套能够应对或者说抗衡多变的社会制度的建筑架构体系。这个理念来源于居住者对空间需求的自我意识和自由表达,强调城市存在的真实原因是一种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实际需求的能力。所以,尤纳首先否定了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