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解.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格物致知解

【東海大學哲學系九十六學年度哲學研究所論文發表會,2008.04.11】 格物致知解 楊晨輝 摘要   《大學》中之「格物」「致知」「知至」三者,歷來最引爭議。朱子解釋為:極至對待萬事萬物,用以擴充知識至極,則能使知識無所不盡、使心知之用無所不明。王陽明解釋為:端正意念所向之事物,用以推行實踐良知,則能使良知所知者達到極至。本文引證眾多專冶甲骨文和金文之學者研究成果,提出此三者之全新解釋為:回歸事物之價值本位,進而推行實踐所知之善,並能知至善之所止。由此一全新理解之相對較為周延,參照朱王二子論述中不能令人滿意之處,本文認為或有可望為深入《大學》思想底蘊之探討,提供另一不同的當代思索方向。   《大學》一書所提出之三綱領八條目,自朱子以來便成為儒者論學的入門台階。朱子繼承程頤對古本《大學》的創造性詮釋,補足並串連了三綱領八條目之間,原本應有的綿密脈絡關係。尤其所作〈格物致知補傳〉,更將他的心性論主張,一致地貫徹於解釋《大學》精神。而他對格物致知兩條目的理解,也從此成為儒家學術的正宗觀點。這情況要直到王陽明時代,提出另一不同之理解,情勢才稍有改變。直到當代,在牟宗三先生指出朱王二子之外,別有胡劉一系之前,朱王二子的解釋,乃是儒學傳統理解《大學》,最具影響力的兩條思路。   然而,歷來對朱王二系的理解思路,也一直存在程度不一的異議。這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大學》文獻本身過於簡潔,以及似乎略有缺漏,以致容許多於一種以上的詮釋角度;另一方面卻也是由於朱王二子皆試圖將《大學》內容,配合其心性論的觀點,以作為證明或延伸其心性論主張。這在關於「格物致知」的解釋上,尤其表現得明顯。所以相對而言,二系的解釋更著重在完成其各自的理論系統,而相對較少關心《大學》本身應有的內在脈絡與外部連繫。   本文嘗試重新省視朱王二子關於「格物致知」二條目之疏解內容,並根據這兩條目之內在絡脈與外部連繫,評論他們的利弊得失。進一步還嘗試依據文字考證資料,重新解析詮釋「格物致知」之意義,以建立更符合《大學》原意的理解思路。 一、朱王二子之解釋 1.朱子之解釋:   朱子繼承程頤的工作,重編禮記大學篇的章句序次,考定為經一章、傳十章。他對「格物致知」之解釋,集中於經一章的注解,以及傳之五章的補傳。他於經一章中關於「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的注解說明: 誠,實也。意者,心之所發也。實其心之所發,欲其一於善而無自欺也。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 在關於「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的注解說明: 物格者,物理之極處無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無不盡也。知既盡,則意可得而實矣。 而在傳之五章中關於「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別作補傳: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朱子解「格」為「至」乃極至,而非一般到達之意;解「物」為「事」乃事物,即萬事萬物之意;解「致」為「推極」則是擴充至極之意;解「知」為「識」,亦即知識; 解「知至」與「知之至也」之「至」為「無不盡」,且能達到「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而「致知」與「知至」、「知之至也」的關係,乃是手段與目的、或過程與結果的關係。   依此,朱子對「格物」「致知」「知至」三者及其關係的直接解釋大約是:極至對待萬事萬物,用以擴充知識至極,則能使知識無所不盡,亦即使心知之用無所不明。由此再進一步,則能詮釋成朱子所述敘的內容。 2.王陽明之解釋:   王陽明倡導恢復閱讀古本《大學》,他對《大學》的解釋,集中於晚年所作〈大學問〉一文。其中關於「格物致知」以及相關之「知至」的說明: 然意之所發,有善有惡;不有以明其善惡之分,亦將真妄錯雜,雖欲誠之,不可得而誠矣。故欲誠其意,必在於致知焉。致者,至也,如云喪致乎哀之致。易言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也。致知云者,非若後儒所謂充廣其知識之謂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然欲致其良知,亦豈影響恍惚而懸空無實之謂乎?是必實有其事矣,故致知必在於格物。物者,事也。凡意之所發,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謂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於正之謂也。正其不正者,去惡之謂也;歸於正者,為善之謂也。夫是之謂格,書言格於上下、格於文祖、格其非心;格物之格,實兼其義也。……今焉於其良知所知之善者,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實為之,無有乎不盡,於其良知所

文档评论(0)

maritime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