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张琼华:郭沫若家中“一世的客”.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琼华:郭沫若家中“一世的客”.doc

张琼华:郭沫若家中“一世的客”   一   张琼华,光绪十六年(1890年)生于四川乐山苏溪镇。   张琼华的出生地古称苏稽,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佛教徒朝拜峨眉山的起点。郭沫若对此地颇有一番考究:“苏溪本是手工业有名的地方,嘉定的大绸出产在这儿。这儿又因为是苏东坡到过的地方,所以才有苏溪的名号。据乡土学者的诠索,苏溪是应该写成‘苏稽’的”。   在张琼华之前,郭沫若曾有一次婚约。郭沫若10岁时,根据乡下人的规矩,与邻村女孩订了婚。可好景不长,1906年,郭沫若上小学时,女孩患疾死去,他们的婚约自动解除。   张琼华与郭沫若于1912年正月十五举行婚礼。新婚后第五日,张琼华即与郭沫若“依依惜别”。等到两人再次相聚的时候,却是一年半以后的1913年7月中旬了。之后,郭沫若东出夔门,北上津京,然后出走东洋,回国后辗转各地革命,与张琼华一别便是二十六年。   懵懂时期的婚姻,到底没有让郭沫若和张琼华成为一辈子的怨男怨女。当年,郭沫若一再推迟归期,有意回避与张琼华正面相见,但他终究没有绕过这位结发之妻。待到1939年回家之后,他终于打开了与张琼华的心结,从此以礼相待,关心并照顾着她的生活。再后来,他们都老了,俨然亲人一般对待彼此。   郭沫若1939年离开乐山之后,张琼华又开始了孤独而漫长的生活。此时的张琼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过得艰难。之前,只要郭沫若的父母在世,他们都会处处护着张琼华,把她视为亲生女儿。郭母去世前,亲自嘱咐家人要敦促郭沫若照顾好张琼华;郭父遵照老伴的遗言,也处处为她着想,从不委屈这位儿媳妇。   1939年l2月,随着郭沫若的身影消失在大渡河的浓雾中,张琼华便迎来了生命中更加艰难的日子。家里空荡荡的,昔日照顾郭家父母时,虽然劳累,但至少有人陪着说话,至少有人理解并爱护她。如今,家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大小事务均靠她独自一人完成,日子苦不堪言。   实在无聊的时候,张琼华拿起抹布,一遍又一遍地擦拭着新婚洞房的家具。哪怕她与郭沫若在这间房子里共同生活的时间不足百天,哪怕从今以后她也许再也见不到丈夫,但只要看到这些家具,看到他送给自己的书画,张琼华的内心就会温热起来。   每逢大年十五元宵节的时候,张琼华总会想起她和郭沫若结婚的日子。虽然那时年轻,不懂得把握幸福的机会,但结婚的场景还是那么清晰地印在大脑里,挥之不去,弥久更新。想想那时夫君的样子,她万万没有料到他会有今天的出息,但也万万没有料到自己一生会如此孤独寂寞。   郭沫若的父母去世后,家产分给了四个儿子。家人写信征求郭沫若的意见,如何处理他那份家产,郭沫若毫不犹豫地将遗产归到了张琼华的名下。他当时的考虑是:张琼华作为小脚女性,只会待在家里做些家务,外面谋生计的活儿不会干,将自己的那份祖业转给她,每年收数十担租谷,基本可以保证她的日常生活。从1939年至土改期间,张琼华就是靠着几十担租谷,在沙湾过着简朴的生活。   解放后掀起土改运动,张琼华正是在这场土改运动中,失去了收租的生活来源,从此靠卖小吃和小手工制品为生。那时候,郭家人都纷纷走出沙湾,张琼华也不得不搬到乐山居住,她的生活几乎陷入了入不敷出的穷困地步。   郭家侄儿侄女实在不忍心看到婶婶就此自断活路,建议她给郭沫若写信求助。一开始,张琼华怕给郭沫若添麻烦,她知道他日理万机,无暇顾及这些小事。但生活还得继续,吃饭穿衣还得花钱,她在穷困现实的逼迫下,只得让侄儿郭宗??提笔替她写信,希望郭沫若每月给她邮寄十五元生活费。   郭沫若收悉家信,知道张琼华的难处,并遵照她的想法,每月定期邮寄十五元生活费到乐山。张琼华收到汇款后,总会给郭沫若寄去回签,表示钱已经收到,生活基本安好。郭沫若后来根据物价上涨的情况,不断变更给张琼华寄钱的数量,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希望她能吃饱穿暖,弥补对她大半辈子的亏欠,或者说为他的亏欠做力所能及的补偿。   二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不幸病逝。张琼华很久都不知道郭沫若去世的消息,只是她接连几个月没有收到他邮寄的生活费,心里感到很纳闷。郭家人知道,张琼华是爱着郭沫若的,一直把他视为丈夫,他们担心88岁高龄的张琼华得知郭沫若去世的消息后,无法承受内心的打击,于是有意向她隐瞒了实情。   郭家人向国务院反映了这一情况,后由政府出面,每月给张琼华邮寄生活费,郭沫若去世后欠下的三个月费用,也一并补足。   张琼华与郭沫若的婚姻跨越了三个不同的“朝代”,三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婚姻法规。从法律的角度来讲,究竟应该如何定位张琼华与郭沫若的关系?   郭沫若去世后,国务院根据郭家人的申请,每月给张琼华补贴生活费用。从这件事情来看,表明郭沫若与张琼华的夫妻关系是得到了新政府认可的,倘若张琼华与郭沫若非亲非故,政府是不会给她发补贴的。早在郭沫若从日本留学回国之初,他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