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如何计量与测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心如何计量与测评.doc

民心如何计量与测评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中国古人总结出来的一条政治规律,《大学》有言“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得众”,即是得民心。   古往今来,中国数十个朝代,八百多个皇帝,不论是能干还是昏庸,是暴虐还是贤明,很少会有谁口头上否定“民心”之重要。但是,“民心”如何计量?有没有非常固定的、刚性的标准来衡量?什么状态是“得民心”,什么状态是“失民心”?这是一个古老而宏大的政治课题。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一个旧王朝覆灭,新王朝诞生,新王朝往往说自己是得民心,而旧王朝是失民心。这有以结果推导出原因的嫌疑。以明亡清兴为例,晚明固然政治腐败,民怨载道,但假设完全由当时的中国人一人一票来选择,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会选择一个关外少数民族的统治者?而一个新兴的政治力量起来造反,总会指责旧的统治者已经失去了“民心”,旧的统治者绝不会承认是这样的,仍然会强调民心在他那一边。   商汤起来造夏桀的反,说“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那么夏桀的罪状是什么呢?汤的解释就是他失去民心了,被统治的老百姓哭诉,“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尚书?汤誓》)。而到了商末,周武王又用这一套来对待商纣王,而商纣可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吾有民有命”,认为自己并没有丧失民心,天命还在这里。   中国历代的学者、思想家、政治家,总是想尽量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给“民心”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其中以儒家学者最为积极。   儒家将“天命”和“民心”捆绑在一起,一代代学者不断积累,创建出一整套浩繁的政治学、伦理学理论。要言之,我认为《尚书?泰誓》中所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可以总概儒家的“民心”诠释之道。以此来证明天命与民心之间的关联,告诫君王,江山社稷非为个人私产,乃是替天看守,只有得民心,才能得到天命,失去民心则失去天命。在这样的逻辑下,很合理地推导出:“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贵”(《孟子?尽心下》)。这种理念当然不能等同于现代政治理念中的“主权在民”,但将民心、民意,与终极的仲裁者――天,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掌握最高权力的君王,有着强烈的制约意图。   那么,如何观测民心渐失、天命将终呢?在没有现代选举制度和中立媒体进行民意调研的前提下,政府的公信力以及言论自由程度是观测民心变化的一个比较现实的指标。《论语》有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民无信不立”是古代中国评价一个政权的公信力最有名的一句话。如果一个政权在民众中公信力产生危机甚至说完全破产了,那么就可以说其执政“民心”正在迅速地流逝。古代社会,官府公信力产生危机甚至破产的一个最显著的社会现象就是:流言甚至“谤言”肆虐,而官府陷入了“塔西佗陷阱”。   伟大的历史学家塔西佗曾出任过古罗马的最高领导人――执政官,他曾这样谈论执政感受:“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地得罪人民。”这个见解后来成为西方政治学里的定律之一――“塔西佗陷阱”。亦即当一个政府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在中国古代,民间流言包括小道消息、民谣和各色段子。《诗经》中的《国风》,相当一部分就是公众对统治者的讥讽、劝谏、咒骂。如《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谴责统治层横征暴敛。《?{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扫也。中?谥?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乃是卫国百姓讽刺宫室内国君霸占儿媳,儿子和庶母私通等淫乱之事。   在没有现代传媒业的古代,民间这类歌谣、段子、流言不失为统治者观察舆情的重要参照系,因此中国周代天子派采诗官摇着木铎巡行天下,收集歌谣,以观执政之得失。到了西周后期,厉王暴虐,国人苦不堪言,于是民怨沸腾。《国语?周语上》中《召公谏厉王弭谤》记载:“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本来,民不堪命、民心渐失应引起统治者足够的警醒,而周厉王采取的却是掩耳盗铃的办法,派人监视百姓,不许散布对其不满的言论,这下,大家都不说话了,似乎天下太平。可结果是国人暴动,厉王被放逐,凄惨地死在山西霍县。周厉王的倒行逆施、钳制言路,也为后世奉献了另一个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钳制言路,必然失去预警机制,统治者容易飘飘然,总觉得自己英明伟大。秦以后,周朝的封建制被废除,皇帝直接统治的疆域比秦以前广阔得多,人口也多得多,照理说,其对民心得失的观测难度更大,可是后世不少帝王,采取的却是“防民之口”,直到王朝灭亡时才明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