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的题材演变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琵琶记》的题材演变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在故事题材上很多作品有前后渊源关系。 《西厢记》《琵琶记》 《牡丹亭》 蔡伯喈故事的流传 南宋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宋末元初周密《浩然斋雅谈》:“木人起舞中郎拍,问着木人应不晓。” 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金院本名目《蔡伯喈》。 元杂剧屡屡以之为典故,如《金钱记》、《老生儿》、《铁拐李》等剧中都一再提到“守三贞赵贞女,罗裙包土将那坟茔建”的典故。 明代祝允明《猥谈》、徐渭《南词叙录》都说到北宋宣和、南宋光宗年间就有永嘉人所作戏文《赵贞女蔡二郎》。 高则诚 高则诚的《琵琶记》主要继承《赵贞女》的故事框架,但是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它的意义都远远超过了旧故事。 在戏曲史上,没有第二部作品能够像《琵琶记》这样深刻地揭示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家庭生活的内涵,那么深刻地楔入到以孝道为中心而推衍出来的传统文化特征。 蔡伯喈形象 一、懦弱忧郁的知识分子形象——蔡伯喈 1、“三不从”悲剧看中国古代以牺牲自我个性为核心的道德伦理特征。 (1)辞试不从 “萱室椿庭衰老矣,指望你换了门闾。你休道无人供奉,你做得官时,三牲五鼎供早夕,须胜似啜菽并饮水。你若锦衣归故里,我便死呵,一灵儿总是喜。” “凡为人子者,冬温夏清,昏定晨省,问其燠寒,搔其疴痒,出入则扶持之,问所欲则敬进之。所以,父母在不远游。”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是以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所以为不孝。” 一个读书人在家庭中是没有自己的独立意志,他的一切行为、思想必须服从父亲的意志,而“父亲”也必须服从更大的集体——家族的利益,每一个个体生命,必须以家族利益为最高价值。男人首要的责任就是要光显祖宗,改换门闾。 (2)辞官不从 第十六出《丹陛陈情》 一个书生在家庭中没有自己的独立意志,在社会上仍然也没有自己的独立意志,他的行为、思想必须服从国家利益,服从皇帝的意志,在中国古代皇帝等于国家,国家等于皇帝,忠君就是爱国。 (3)辞婚不从 在这种等级森严的官场文化制度中,书生是没有人格独立性,你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是任人摆布的弱者。 2、蔡伯喈形象意义: 最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出处两难的境地 《琵琶记》的深刻在于写出人性的复杂,契入人的心灵深处。 儒家的伦理纲纪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的,既有着脉脉温情的一面,又显出理性冷酷的一面,这就注定了书生们始终处于两难矛盾之中,多思而犹疑,思想总是大于行动,因为他们总是在无所适从之中显出其性格的软弱来。蔡伯喈身上,正集中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这类典型特征。 蔡伯喈始终是在感情与理性,理智与现实,现实与礼教的矛盾中煎熬着;其中甚至包涵着崇高与卑微,欲望与理性之间的激烈的冲突。 正是赴试这关键一步的退让,使他从此陷入连锁性进退失据的境地,再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蔡伯喈后来强官强婚,欲归不得,而不归又深深地自我谴责,落入两难的陷井,一直处于尴尬不爽、郁郁不乐的境地,这就是退让带给他的结局。 辞婚 “攀桂步蟾宫,岂料丝萝在乔木。喜书中今日,有女如玉,堪观处丝幕牵红,恰正是荷衣穿绿。” “谩说道姻缘,果谐凤卜。细思之,此事岂吾意欲?有人在高堂孤独。可惜新人笑语喧,不知旧人哭。兀的东床,难教我坦腹。” 蔡伯喈为这凤卜姻缘本能地生出高兴;但道德上的不安立刻又袭上心头。这便是其内心的写照。道德与欲望交织着冲突,最后道德压倒了欲念,理性控制了卑微的私利。这种源自礼教的“理性”与欲望的纠缠冲突正是《琵琶记》对人性表现的深刻所在。 “我穿着紫罗襴倒拘束我不自在,我穿的皂朝靴怎敢胡去踹?我口里吃几口荒张张要办事的忙茶饭,手里拿着个战钦钦怕犯法的愁酒杯。到不如严子陵登钓台,怎做得杨子云阁上灾?只管待漏随朝,可不误了秋月春花也,枉干碌碌头又白。” 《琵琶记》摒弃了习见的好坏对立的模式,消解了那种简单而浅薄的矛盾结构方式,看似“消解”或“调和”了《赵贞女》故事旧有的矛盾,实质上却是将冲突放到更为广泛复杂的背景之中,深深地切入到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底里,揭示出远比负心婚变问题深刻和复杂的内涵。 第四部分 《糟糠自餍》赏析 赵五娘自述:“奴家自丈夫去后,屡遭饥荒,衣衫首饰尽皆典卖,家计萧然。争奈公婆死生难保,朝夕又无可为甘旨之奉,只得逼逻几口淡饭。奴家自把细米皮糠逼逻吃,苛延残喘,也不敢叫公公婆婆知道,怕他烦恼。奴家吃时,只得回避他。”

文档评论(0)

gys66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