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寻访“画儿韩”》 北京版知识精讲.docVIP

高二语文《寻访“画儿韩”》 北京版知识精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二语文《寻访“画儿韩”》 北京版知识精讲

高二语文《寻访“画儿韩”》 北京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寻访“画儿韩”》 二、学习目标 通过讲解《寻访“画儿韩”》达到两个教学目标 1、了解邓友梅传奇的人生与他丰富多彩的创作。 2、鉴赏作者寻根文化与京味儿文化的文化底蕴。 三、课文知识分析 1、作者介绍 邓友梅(1931——) 11岁参加八路军。13岁在日本当华工,14岁参加新四军当文工团员,从小就在革命的队伍里做事。15岁就开始发表作品,并到北京中央文学讲习所学习。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在悬崖上》立刻引起重视。不久,错误地受到批判,搁笔二十余年。1978年重新发表作品。   邓友梅的小说和散文作品都与他的经历密不可分。《我们的军长》和《追赶队伍的女兵们》与他少年参军的经历有直接关系;《他乡遇知己》、《别了,濑户内海》是他流亡日本生活的艺术记录。而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京味儿”小说(如《那五》、《烟壶》等),也跟他长期与八旗子弟有交往并多方面积累旗人文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批“京味儿”小说,大都取材于旗人的故事。作家以独特的视角,描绘出今日读者不大熟悉的旗人的生活画卷,具有深刻的内涵,给人以历史的感悟和现实的启示。在艺术上,邓友梅竭力追求一种“民俗学”风味。这充分显示了作家的丰富知识和非凡灵气。 风格即人格。邓友梅的创作风格可归纳为刚健、平实四个字。他的作品无论是描写军旅生活的,还是描绘旗人生活画卷的,都洋溢着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邓友梅的创作真可谓大处着眼,小处泼墨,能从平平淡淡的生活小事中,挖掘出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也是昭示他的才气之处。 2、邓友梅为什么会写京味小说 在“劳动改造”中,邓友梅与几位满族朋友结下了友情。他发现旧中国汉人对旗人的看法有偏见,其实旗人的平均文化素质很高,他们不仅会吟诗写词,而且不少人对琴棋书画、音乐戏剧、服装美食都大有研究。只因大清国皇上给了他们一份特权——子承父职,生来有一份钱粮,除了习武学文外,不准经商务农学手艺,旗人中有能耐的从军当官了,没能耐的只好在家斗蛐蛐遛鸟驯狗架鹰。大清国倒了后,特权没有了,一些只会吃喝玩乐的公子哥儿却吃喝玩乐不起了,招来了不少笑话。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安排这些人各尽其能,会吹笛的进剧团伴奏;能编能写的为曲艺、京剧写词编剧;对吃喝有考究的到有关单位作“品尝员”或物价调查员;能写会画的参加书协画院;最不济的安排到部门做文书刻蜡版。 这些没落旗人的命运蕴藏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蕴藏了政治变迁对遗老遗少的颠覆和重生;蕴藏了一种深刻的启示和前车之鉴。邓友梅决定试着把笔墨转到这个层面来。他笔锋一转,挑开了古老北京的历史幕布文明面纱,把各色人物推上了他所绘制的人生舞台。从王亲贵族、富豪遗孀、纨绔子弟到市井小民;从行医郎中到小报记者;从书画烟壶古董商到地痞流氓,让人们在看到三教九流众生相的同时,也欣赏到了一幅幅光怪陆离的老北京民俗味儿的风俗画。 3、老舍与邓友梅创作风格比较 ㈠两位作家的相同之处: ①内容都是以北京为写作背景。 ②情节上故事性强,情节诱人。 ③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㈡两位作家的不同之处: ① 内容范围上,老舍写了旧社会的北京和解放初的北京,主要人物都是贫民阶层,如《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邓友梅的京味小说主要描写没落贵族,如《那五》中的那五,游手好闲,经常参与到一些不大不小的坏事中;而《烟壶》中的乌世保则放下身份和架子,学成了一门技艺,成为自食其力的市井平民,找到他这一阶层人的新的出路。 ② 老舍对本民族的兴衰感受深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情感深沉,直接运用白描刻画人物。而邓友梅描写更理性更客观,比较注重风俗画的描写,更多依仗讲故事人出来叙述。 ③ 语言上老舍的京腔京韵更地道更自然更幽默,毕竟是从小练就的语言功夫,邓友梅后天下工夫不少,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毕竟没有超过老师。 4、借鉴了俗文化的故事 邓友梅先生的《寻访“画儿韩”》是一篇民族化、大众化的京味小说,说它是现代的俗文学作品也未尝不可。它写一个鉴别书画古玩的专家“画儿韩”,在当铺里当副经理的时候,误收了一幅甘子千仿造的张择端《寒食图》。他发觉上了当,自己又仿造了一幅,当众烧掉了,诱使当画的那五来赎当,把600块大洋又收了回来。 这个故事构思很巧,很能引人入胜,因而制成电视剧以后,更是家喻户晓了。它的素材从哪里来的呢?很可能来源于古代的民间故事。早在乾隆年间,王椷的《秋灯丛话》第十三卷里有一个叶某当珠的故事,原文很简短,只有100多字:叶某,苏郡人,鉴别珍玩百不失一。都门典商重价聘之。一日,有持径寸珠来质者,索价五百金,叶与之去,既而细审之,赝也。乃致酒招诸同人饮,告以故,并求贷以偿典主。众慨许,乃出珠与众传观讫,谓曰:“承诸公惠助,留此奚益。”立击碎之。翌日,典珠者持价来赎,叶收价而还其珠,固原物也。其人瞠目无语而去。盖

文档评论(0)

book198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