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考试趣事多 ---科举趣事分享 刘太真误放包谊 唐朝末期的举子包谊文采不错,但得罪了主考官刘太真。刘太真曾发誓不让包谊考中,第一场考试过后,刘太真想缓缓,第二场考试再将包黜退,让他多高兴会儿。第二场考试后,刘太真又放他到第三场,想让他再高兴会儿。第三场考试后刘太真没录取包,拿着名单去找丞相,当时正值朱泚之乱不久,名单中有个姓朱的,宰相很不高兴,让刘太真换人。惊惶之下,刘太真已经想不起其他举子的名字,只记得包谊,结果包谊高中。 贺知章 贺知章做主考官,录取的进士和举子们的期望不符,引起公愤,举人们围攻贺府。贺知章架起梯子爬上墙头,趴在墙上回答举子们的质问。 韩愈 韩愈19岁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次,次次不中,到第四次才考中,别以为这下光明了。要成为公务员,吏部那里还要考一次,韩愈又考三次,次次不中,考不上就走后门,给宰相写信,连续三封石沉大海,又登门拜访,三次上门次次被轰回来,走后门不行,回来接着考,32岁时,考上了。 李贺 唐朝诗人李贺的老爸叫李晋肃,这“晋肃”和“进士”谐音,犯了家讳。就因为这,李贺一辈子不能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 王维 王维参加科考,想走后门无门,听说公主喜欢音乐,于是穿上花花绿绿的衣服,打扮成乐师,抱着琵琶去见公主,被公主相中,一举而登第了。 欧阳修 欧阳修国考那天,有个姓李的考生生病,趴在桌子上不动。欧阳修就把李考生拽起来,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同时还把自己的试卷传给那位考生看,让他参考。李考生就抄袭了欧阳修试卷的一半,结果李考生和欧阳修一起考中。李考生后来成为官员,找人专门雕塑了欧阳修的塑像,放在家里供着。这北宋的国考监考怎么这么松啊! 晏殊 宋真宗时期的宰相晏殊天资聪慧,从小就以神童的身份被推荐到政府。后来被推荐去见宋真宗,恰好宋真宗在面试进士,就让他也参加。晏殊一见试题,就说:“这题目我几天前做过,您还是换个题目吧。”宋真宗这个欢喜啊,诚实不仅是美德,还是能力。晏殊就这样进入了政府高层。 李贤 明朝成化年间,浙江学政李贤在省试时微服私访,看到有两名考生在下棋,一考生甚至大言不惭地说:“用不着复习,上榜没问题。他李贤总不能出道含有100个人名的怪题来刁难我们吧?”李贤无名火起,回去后真出了一个含有100个人名的怪题,即:“孔门七十二贤,贤贤何德?云台二十八将,将将何功?”结果没人能全部说明,李贤因此一个都不录取。 夏器通 清时陕西乡试,一位主考大人赴西安做考官,临行前拜访官至尚书的恩师。两人谈话间尚书想放屁,但又不好意思,移了移屁股,主考官以为有玄机,立马问有啥吩咐。尚书说:“无他,下气通耳!”意思是说:“没啥,只是放了个屁。”主考官理解错了,以为要录取一个叫夏器通的。结果在西安,真有一名叫夏器通的考生,阴差阳错下这夏器通得了个第一名。 蒲松龄 写《聊斋志异》的作家蒲松龄,有次参加公务员考试,拿到考题时,觉得这题太简单了嘛,奋笔疾书,书完一看,“越幅”了,就是第一页做完后,直接翻到了第三页做,这是没法补救的。糟了,又考不上啦。 罗隐 唐朝人才辈出,但唐朝的选才标准却有点怪。《选举志》提出的标准是:一曰身,就是体貌丰伟;二曰言,就是言辞辩正;三曰书,就是楷法遒美;四曰判,就是文理优长。这四条标准,第一是看长相,第二是看语言表达能力,第三是看书法,最后才是看文章。诗人罗隐就为此吃了亏,他诗写得不错,但长相却让人不敢恭维,因此屡试不第。 项羽 拿破仑 清末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政策论后,命题多涉历史,据说有位考官出题要求考生比较中西史事,题曰:项羽拿破仑论。诸考生虽皆熟读四书五经,却均不知拿破仑为何物。 有一考生的文章开头即破题云:夫项羽力能拔山,岂一破轮而不能拿夫?接着便论证说:夫车轮已破,其量必轻,一凡夫即能拿之,安用项羽?以项羽而拿破轮是大材小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其力难施,其效不著,岂非知人善用之举哉! 温庭筠 唐朝名人温庭筠出生在山西,他的祖辈是闻名于唐朝政坛和文坛的双料牛人——温彦博,他在政坛一直混到了宰相,在文坛则成就了一代著名词人。到了温庭筠这 一辈,打小就才思敏捷,年纪轻轻就以词赋大有名气,但在仕途却一直光走路不上道,即所谓仕途驴友是也。温庭筠一生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恃才傲物,年轻的时候没 把科举应试当回事,总认为只要自己啥时候想考,皇帝的乌纱帽就啥时候给,所以他一直四处游玩。到了快40岁的时候,温庭筠玩够了,也逛够了,这才大摇大摆 走进考场,开始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考”。现在他是把科举当回事了,可科举却不把他当回事,一直考到56岁,始终没有把自己的名字弄进进士榜。在作弊现象最 严重的唐朝,上至高官子弟、下至贫民百姓,就连著名的大诗人温庭筠也乐此不疲,加入到轰轰烈烈的作弊大军中。不过与一般的酒囊饭袋相比,温大诗人的作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