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茹志鵑《百合花》“成功”的探究解读
                    
学 士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茹志鹃《百合花》“成功”的探究解读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
                  所属院系:人文学院
                      姓名:董晓辉
                  指导老师:任晓兵  副教授
TOC \o 1-3 \h  \u  HYPERLINK \l _Toc27343 内容摘要	 PAGEREF _Toc27343 1
 HYPERLINK \l _Toc6670 一、引言:1958年文学环境与症候	 PAGEREF _Toc6670 2
 HYPERLINK \l _Toc27917 二、花开得好,园丁的功劳少不了	 PAGEREF _Toc27917 3
 HYPERLINK \l _Toc3470 三、花儿本来就很美	 PAGEREF _Toc3470 4
 HYPERLINK \l _Toc27774 四、嗅到多样百合香	 PAGEREF _Toc27774 5
 HYPERLINK \l _Toc10113 (一)军民鱼水情	 PAGEREF _Toc10113 5
 HYPERLINK \l _Toc25457 (二)人际关系与人情人性	 PAGEREF _Toc25457 5
 HYPERLINK \l _Toc19304 1. 人际关系角度:	 PAGEREF _Toc19304 6
 HYPERLINK \l _Toc22563 2.人性美人情美角度:	 PAGEREF _Toc22563 6
 HYPERLINK \l _Toc23618 (三)女性视角	 PAGEREF _Toc23618 7
 HYPERLINK \l _Toc10343 五、栽花人的美学思想	 PAGEREF _Toc10343 7
 HYPERLINK \l _Toc29726 注释:	 PAGEREF _Toc29726 10
 HYPERLINK \l _Toc4977 参考文献:	 PAGEREF _Toc4977 11
 PAGE  \* MERGEFORMAT 
 PAGE  \* MERGEFORMAT 1
        
内容摘要
    在政治高压、烈日暴晒的时代环境下,茹志鹃短篇小说《百合花》的幸存、开放、以及此后成为当代文学史中的珍贵标本,让人不禁对这株香气飘散不尽、色彩经久不褪的百合产生好奇。本文旨在从外部环境、文本自身美学、接受者不同解读、作者美学思想等四方面对茹志鹃《百合花》的“成功”进行探秘解读。
关键字:茹志鹃 《百合花》 文本美学  美学思想
一、引言:1958年文学环境与症候
    经过了1956年“双百方针”的昙花一现,1957年毛泽东发表文章《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在全国上下开展了一次空前浩大的“反右运动”,这次运动使许多文学问题变成了政治问题。很多反应真实生活、表露人与人之间真实情感的文艺作品,被斥为修正主义或小资产阶级,特别是一批干预现实、揭露矛盾的作品被批判为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毒草”。紧接着,1958年,为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人民大众如火如荼的开展了“大跃进”运动,为了响应经济上的“大跃进”,文艺界也开始了文学上的“大跃进”。
    那时蒋光慈在《关于革命文学》一文中宣告:“革命文学应当是反个人主义的文学,它的主人翁应当是群众,而不是个人;它的倾向应当是集体主义,而不是个人主义。”[1]确实,以当时的时代环境来讲,对已经被认定为政治婢女的文学来说,重个人轻集体是一项不小的罪过。作家好像也只能放弃自我去当政治的传声筒。作家们“若以为是受到了侮辱,那没有同你说话的余地,只好敦请你们上断头台”[2]。
    这种略带威胁性的宣告和主张,不仅造成文学作品个性的消失,而且使作家个人创造力创作激情的消退。作家担心自身想法太过新异而影响群体意识的发扬,担心主观发声使自己陷入不安全的境地,因此在创作活动中如履薄冰。这种想写而不敢写的谨慎使作家的个性化色彩和风格特性,淹没在众口一声和千篇一律的公式化海洋里。
    总的来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越来越走向单一化。艺术创作越来越走向概念化、公式化。在创作一部作品时,作家要考虑作品政治上是否正确,是否有方向性的问题,内容上是否塑造了浴血奋战可以突显无产阶级精神风貌的英雄人物,是否描写了社会主义新人形象,题材上则需要担心评定作品等级的标准,绞尽脑汁的向尖端题材靠近,描写工农兵的生产与斗争及能够突出时代精神的政治事件。而像“家务事”、“儿女情”这些小的浪花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