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经济学的缘起及其进.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空间经济学的缘起及其进

空间经济学的缘起及其演进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300191) 空间经济学是在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门学科的总称。它研究的是空间的经济现象和规律,研究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既然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既然一国之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并无更多的限制,为什么仍有那么多经济活动的集聚?在经济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一国经济活动的区位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一国或一个地区是赢得“中心”地位,还是沦为“外围”?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参与国际分工?这些问题都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空间经济学就是在解答这些问题中得到发展的。 从经济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经济学家早已涉足空间这一领域的研究。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的绝对利益学说,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提出的比较利益学说,都是关于生产特定产品的区位理论。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论述超额利润如何转化为地租时,提到了级差地租的第一种形式,即是从土地的空间区位与地租的关系角度加以阐述的。区位是指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具体而言,区位除了解释为地球上某一事物的空间几何位置,还强调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区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区位论的开创以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冯·杜能(J.H.von Thünen)于1826年发表的农业区位论专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Der Isolierte Staat in Beziehung auf Landwirtschaft und National?konomie)(简称《孤立国》(The Isolated State)第一卷为标志。《孤立国》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在《孤立国》中,杜能指出运输货物的花费会消耗一些李嘉图经济租。因为运送产品将会产生运费,当然经济租、货物的种类、土地使用类型和程度与市场无关。杜能树立了城乡联系研究的一个典范。他设定的“杜能圈”成为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著名区域学家沃尔特·艾萨德(Walter Isard)称杜能为“区位论之父”。继农业区位论产生之后,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竞争过渡,“重工业”及其他工业在区位上的集中以及因铁路运输系统的兴建和国际贸易的增长而引起的工业位移等种种问题成为区位论的研究重点。对工业区位论的重要分析首先是由德国经济学家威廉·劳恩哈特(Wilhelm Launhardt,1882)作出的。劳恩哈特首先运用“结点原理”(node theorem,1900-1902),对三个区位怎样连接成一个“V”或“Y”的问题进行几何求解,认为运输成本最小化是影响企业区位决策最重要的因子,并第一个提出使运输成本最小化的厂商区位择优问题。在劳恩哈特之后,阿尔申尔德?韦伯(Alfred Weber )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Industrial Location Theory),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在这部名著中,韦伯系统地建立了一系列概念、原理和规则,严谨地表述了一般的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的核心就是通过对运输、劳力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配置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韦伯是第一个对工业区位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的经济学家。沃尔特?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于1933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关于具有城市职能聚落的分布与发展规律的经济地理学研究》一书,提出了“城市区位论”——揭示了城市的规模、功能和等级效应,并且将城市的规模与等级的关系概括为正六边形模型,并系统地阐明了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它基本说明了城镇为什么存在,决定城镇发展的因素是什么,以及它们在区域的次序排列是如何产生的。贝蒂尔·奥林(Ohlin,B.G.) 1933年出版了《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一书,这是第一本力图把贸易与布局问题结合起来的著作。西方经济学界认为该书不仅是对国际经济学的一大贡献,而且还对布局理论做出了贡献,开拓了贸易与生产布局关系的新领域。1939年,奥古斯特·廖什(August Losch)出版了《经济的空间秩序—经济财货与地理间的关系》,他利用克里斯塔勒的理论框架,把中心地理论发展成为产业的 “市场区位论”。他把工业区位和市场范围结合起来,认为市场范围的排列网络中必定有一个大城市,其周边则环绕着一系列市场区和竞争点,即形成一种“经济景观”。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和部

文档评论(0)

bguarf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