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的浅论白色污染原因及其危害与防
上海大学2011-2012学年冬季学期 课程论文考试
?
课程名称:绿色化工和可持续发展 课程编号: 1100Y0021000
?
论文题目: 浅论白色污染原因及其危害与防治
研究生姓名(学号) 倪清荣
?
论文评语:
?
?
?
?
?
?
?
成 绩: 任课教师: 陈捷
?
评阅日期:
?
?
浅论白色污染原因及其危害与防治
姓名 倪清荣 学号(上海大学 社区学院 上海 200444)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白色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其给环境带来的危害,然后在研究白色污染如何产生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未来环境污染治理的总趋势,提出了相对应的综合处理方略。
关键词:白色污染 塑料 原因 危害 防治
一.引言
2008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限制生产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通知声明: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超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政府要颁布这样的规定当然是为了防止白色污染,那么白色污染究竟是什么呢?所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的称谓,它是指由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一次性的塑料制品(包括发泡的塑料餐具、器具、包装材料和薄的塑料袋、农用地膜等),在其使用后被弃成固体废弃物。其中,绝大部分被丢弃在环境中,主要集中于风景区,旅游区周围,河道和道路两侧农田,湖泊和水塘中,以及城镇的各个角落,这不仅破坏了景观,造成了“视觉污染”,而且由于其在自然中难以降解的特点,对自然生态环境也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盐中破坏。这种由废弃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一般都是白色,所造成的“视觉污染”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就被形象地统称为“白色污染”。
二.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
1.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垃圾没有实行分类收集,能回收的回收利用,垃圾最终的处置方式基本上停在裸露堆放或浅埋的水平,一些城镇将江、河、湖岸作为天然垃圾场。
交通、旅游业,除铁路外,还没建立起与生产经营相配套的垃圾收集,对经营中生产的垃圾放。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缺乏相关的法规,人们对环境意识比较淡薄造成滥用和随意乱倒现象相当普遍,这并非塑料制品本身的责任。
抛弃在陆地或水体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废弃塑料资源化直接作为材料,有些可再生性塑料制品,可回收,加工后,再制成新的塑料制品。
制取合成高分子单位。高分子是由单体聚合而成的,那么在一定条件下可由废旧塑料制成单体。如聚酯塑料通过醇解制成单体。
制取燃料油。将高分子链在高温下裂化。如聚乙烯,聚丙烯在高温下能分解成低分子石油烃,再分馏即可得各种燃料油。生物降解塑料天然高分子改造法。就是以淀粉,纤维素,甲壳素,木质素,海藻等天然高分子为原料,通过化学修饰和共聚方法,对这些分子进行改造,合成易被生物降解的塑料。
化学合成法。模拟天然高分子结构,从简单的水分子出发,在塑料的高分子链上接有活性基团如酰胺基,肽基,酯基,含这些基的化合物类似于天然蛋白质,油脂的结构片段,易被生物降解。
微生物发酵法,许多微生物能以某些有机物为碳源,通过代谢,分泌产 生聚酯类,聚糖类高分子,这些分子既易于降解,又可进一步再生利用。[6]长安,当代环境问题新特点J】.学科教育,1995,(06). []陈大庆,当代环境问题的六大特点J】.中学教学参考,2001,(06).
(4):40~42
[12]Ellis Rubinstein.漫话美国《科学》杂志.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5, 6 (3): 53—5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