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戏介绍概要.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口道尽千古事 十指操弄百万兵 木偶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 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 布袋木偶戏 布袋戏又称布袋木偶戏、手操傀儡戏、手袋傀儡戏、掌中戏、小笼、指花戏,是一种起源于17世纪中国福建泉州或漳州(大部分学者都认定布袋戏起源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广东潮汕与台湾等地区流传的用布偶来表演的汉族地方戏剧剧种。布偶的头是用木头雕刻成中空的人头,除出偶头、戏偶手掌与人偶足部外,布袋戏偶身之躯干与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装;演出时,将手套入戏偶的服装中进行操偶表演。而正因为早期此类型演出的戏偶偶身极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戏之通称。早期许多的迎神庙会场合里,布袋戏是最常看到的汉族民间戏曲表演之一。 由来 传说中国明朝期间,有位屡试不中的秀才梁炳麟,在福建仙游县九鲤湖一座仙公庙祈求高中后,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位老人在他手上写下“功名归掌上”后离去。梁秀才醒后非常高兴,认为是及第的吉兆,不料当次应试又名落孙山。失落之余,他开始向邻居学习悬丝傀儡戏,并发展出直接套在手中的人偶,凭着他的文学修养,出口成章,又能引用各种稗官野史,马上吸引了许多人来看他的表演,布袋戏从当地开始风行起来,梁秀才的名声也跟着水涨船高,此时他才领悟了“功名归掌上”这句话的意涵。除此之外,关于布袋戏起源尚有另一说法是明穆宗隆庆(1567-1572)年间,福建龙溪县的落第秀才孙巧仁所创。 形式 布袋戏演出上可分为前场与后场,前场即戏台部分,观众可见到操偶师傅操作人偶于戏台上的表演,后场则包括了操偶师、乐团和口白师傅。 戏台 早期:扁担,布廉架起简易戏台 → 普通四角棚 → 配合木雕技术以及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的四角棚 后期:六角棚戏台(彩楼) → 看板式的彩绘戏棚 操偶演出 早期:戏偶为30cm左右的小戏偶,单手操作。 后期:戏偶50到70厘米甚至70厘米以上,因此需要双手操作,偶头,偶身内尚加装有特殊装置,可用绳子拉动控制眼睛睁眨、用中指扳动嘴唇控制、用内藏机关弯曲手脚等。 戏码 17世纪中期开始盛行之初,演出戏码以即兴表演为主。 18世纪起,开始渐渐讲究其演出戏码的布袋戏,出现了演出时间长达一小时以上的才子佳人及审案类型的戏码。 至今传统布袋戏仍以武戏、历史演义为主的小说戏码为主流 1980年代之后,布袋戏发展一枝独秀的台湾,则发展出武打,搞笑,科幻等戏码。 出场诗 通常,布袋戏每位要角出场时都会有自己的四念白,而这四念白即是所谓的出场诗或定场诗;而之所以称为四念白,是因为该出场诗通常由“四句”五言或七言古诗所组成的闽南语“念白”。就戏剧表演方面,出场诗实为布袋戏演出的极大特色。事实上,拉长语音、注重语调旋律该出场诗,不但让戏剧角色自报身分,让观众容易了解外,其文言式的用字遣词更常常代表了戏偶之角色、身份与性格。 笑看嫣红染半山, 逐云万里白云间。 逍遥此身不为客, 天地三才任平凡。 枫 岫 主 人 音乐 除了定场诗与操偶演出,与前后场最有关联尚有音乐伴奏。除了木偶或操偶表演外,后场人员的配乐、口技表演、与前场文武剧情相配合,作出快板慢板演出,是一个布袋戏团的功力所在,布袋戏有句行话这么说:“三分前场,七分后场”正说明了后场对于音乐或口白对于表现布袋戏精髓的重要性。在后场配乐方面,传统布袋戏的伴奏有北管及南管两种音乐风格。后场根据乐器的不同可以分为文场和武场,武场指只有节奏而无音高的打击乐器,文场指有音高变化的拉弦、弹拨、吹管乐器的演奏。 口白 操闽南或台湾地方性语言来做演出的口白师傅可谓布袋戯的灵魂人物。于布袋戏的演出中,后场的口白师傅包办了戏中所有人物的对白与念白,也常是布袋戏戏剧中唯一的挂牌主演者。就是因为身系演出成功与否,类似职业说书人的口白主演者必须具备有仿男女老幼不同人物音质、不同讲话风格甚至不同的地方口音的技巧。就实例上,深受欢迎的口白师傅者还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学造诣和音乐素养,且必须能做到各种不同性格的角色五音分明,加上情绪表达的八声七情,及其余基本角色口白等等。 戏偶 若就种类来看,在与布袋戏戏剧角色相配合下,布袋戏戏偶种类仍相同拥有“生”、“旦”与“净”三大类,并依旧衍生出生、花脸、旦、神道、精怪与杂角等小分支。就传统布袋戏而言,一个布袋戏班形成,起码要准备包含此六大

文档评论(0)

338945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