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束缚下的人口流动.docVIP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束缚下的人口流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束缚下的人口流动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束缚下的人口流动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束缚下的人口流动 《商君书·画策》云:“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故胜民之本在制民,若冶于金、陶于土也。”[1]我国古代户籍制度身兼维护社会治安、征派赋役、维护宗法等级等多项功能,是专制王权治理百姓的有力武器。为了防止人口流动对社会造成猛烈的冲击,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通过制定缜密的户籍制度严格控制人口流动。   一、我国古代人口流动的主要缘由   作为人类寻求生存或发展的一种必备方式,人口流动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我国古代人口流动的原因纷繁复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为躲避繁赋重役、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战乱等而产生的被迫流动   古代的赋役包括赋税和徭役。赋税指的是统治者征收的钱粮;徭役指的是国家强迫百姓为统治阶级无偿提供的军役和杂役,如建造皇宫、开河、筑城等。在名目繁杂、种类众多的徭役和土地的高度集中之下,使百姓只有选择逃亡。如明代中后期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土地被地主阶级占有,无依无靠的农民在各种赋税和差役之下,只能流亡他乡。天灾人祸,是人口流动大规模爆发的导火索。中国古代灾害十分频繁,“三岁而一饥,六岁而一衰,十二岁一康。”[2]官吏横征暴敛又加剧了天灾,导致流民四起。深受战争灾难之苦的难民常常会引发大批迁徙的流民潮。三国争霸使国家元气大伤后,西晋短暂统一了中国,但十六年的“八王之乱”[3]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百姓落入一个更大的乱世深渊。紧随其后的“永嘉之乱”[3],使中原残破不堪,陷入了三百年乱世。百姓苦不堪言,掀起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   因加强边防、开发边疆而产生的被动迁徙   古代中国疆域辽阔,为了加强西北边防、管理边疆地区,统治者经常会组织移民戍边,引发人口大规模的流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动。秦击败匈奴后,迁徙数十万人到河套地区发展生产。秦始皇三十四年,“遣五十万人戍五岭,与越人杂居”[5]。随着汉朝疆域的扩大,汉族移民持续增长。数十万人迁到河西走廊定居,另有数十万人继续充实河套和阴山以南地区。这种人口流动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不仅巩固了边防,还缩小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差距,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协调发展。   因汉族先进文明的吸引而产生的自主流动   中原的生产力水平和思想文化程度,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由此吸引着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东汉末年,西北周边的少数民族开始源源不断地向内地流动。魏晋时期,“五胡”大批迁往内地。隋唐时期,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先后迁至河洛地区。“麟德二年,擢累安西都护,西域诸国多慕义归附”[6]。“天授三年析洛阳、永昌置来庭县”[7]。少数民族的内迁,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往沟通,促进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文明的发展。   因商品经济日益活跃而产生的自然流动   “百姓日簇蹙而散为商以游,十三四矣”[8]。“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9]。随着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兴起和缓慢发展,弃农经商的农村人口流动规模逐渐加大。宋高宗绍兴年间曾针对经商的农民发榜:“本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太平在外,欲出榜召,务令疾速归业,如贪恋作商,不肯回归,其田权许人请射,候回日理,今限给还。”[10]专门放榜召回,可见人数之众。这些经商的农民大都流向经济发达的非农产业和城镇地区,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二、户籍制度语境下古代人口流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流民   所谓流民,即“因遭遇自然灾害、社会厄难或其他的种种原因,为了避难、求生而离乡背井、流向他方的人”[11]。流民问题,最早见于秦汉时期的古籍文献之中。据史料记载,元末大量流民聚集在鄂川陕豫交界,使荆襄山区成为当时最大的流民集结地,被称为“荆襄流民”。明成化元年,“救荒无术,一遇水旱,饥荒老弱者,转死沟壑,贫穷者流徙他乡”[12]。成化七年,荆襄山区陆续汇集流民近百万人。明代中叶以后,农民在土地的高度集中和苛捐杂税之下,难以维持生计,爆发了一次又一次的流民浪潮,直接催生了流民叛乱,导致明代覆灭。   游民   “游民”,最早出现在《礼记·王制》中,用来特指脱离土地不务农的人。“游民”并不等同于“流民”。一旦灾荒结束,“流民”的首选是重返家乡。只有走投无路的“流民”才可能转化为“游民”。统治者对待二者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朱元璋下令:“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13]严寄湘曾言:“平日居民有不农不商不工不庸者,令绅查早保甲册时,于姓名下添注‘游民’两字。”[14]可见,明清统治者将游民仅界定为社会上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之徒。对“游民”则以打压为主,对“流民”会尽量安置救助。   移民   在古代户籍制度下,人口流动主要有两

文档评论(0)

shash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