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热学新课标综合训练题详解.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二物理热学新课标综合训练题 河南商水县第三高中 李麦磱 一、选择题 1、人类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是从宏观到微观不断深入的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液体的分子势能与体积有关 .晶体的物理性质都是各向异性的 .温度升高,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增大 .露珠呈球状是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 气体能够充满密闭容器,说明气体分子除相互碰撞的短暂时间外A 气体分子可以做布朗运动 B 气体分子的动能都一样大 C 相互作用力十分微弱,气体分子可以自由运动 D 相互作用力十分微弱,气体分子间的距离都一样大 D.气体压强的大小只与温度和气体分子的总数有关 5、关于一定量的气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B. C. D. 6、如图所示,曲线M、N分别表示晶体和非晶体在一定压强下的熔化过程,图中横轴表示为时间t,纵轴表示温度T,从图中可以确定的是 A.晶体和非晶体均存在固定的熔点T0 B.曲线M的bc段表示固液共存状态 C.曲线M的ab段、曲线N的e f段均表示固态 D.曲线M的cd段、曲线N的f g段均表示液态 7、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在某一过程中,从外界吸收热量2.5×104J,气体对外界做功1.0×104J,则该理想气体的 A.温度降低,密度增大 B.温度降低,密度减小 C.温度升高,密度增大 D.温度升高,密度减小 8、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食盐、玻璃和水晶都是晶体 B.晶体的分子(或原子、离子)排列是有规则的 C.单晶体和多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D.单晶体和多晶体的物理性质是各向异性的,非晶体是各向同性的 9、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经历了如图所示的状态变化1→2→3过程,则三个状态的温度之比是 A、1∶3∶5 B、3∶6∶5 C、3∶2∶1 D、5∶6∶3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气体对器壁的压强就是大量气体分子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平均作用力 B. 气体对器壁的压强就是大量气体分子单位时间作用在器壁上的平均动能 C. 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少,气体的压强一定减小 D. 单位面积的气体分子数增加,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 11、如图为竖直放置的上细下粗的密闭细管,水银柱将气体分隔成A、B两部分,初始温度相同。使A、B升高相同温度达到稳定后,体积变化量为?VA、?VB,压强变化量为?pA、?pB,对液面压力的变化量为?FA、?FB,则A.水银柱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B.?VA<?VBC.?pA>?pB D.?FA=?FB 14、两个容器A、B用截面均匀的水平玻璃管相通,如图8—29所示,A、B中所装气体温度分别为100C和200C,水银柱在管中央平衡,如果两边温度都升高100C,则水银将( ) A、向左移动 B、向右移动 C、不动 D、无法确定 15、如图所示,两端开口的弯管,左管插入水银槽中,右管有一段高为h的水银柱,中间封有一段空气,则 ( ) A.弯管左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为h B.若把弯管向上移动少许,则管内气体体积增大 C.若把弯管向下移动少许,则右管内的水银柱沿管壁上升 D.若环境温度升高,则右管内的水银柱沿管壁上升 16、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某一平衡状态下的压强、体积和温度分别为P1V1T1,在另一平衡状态下的压强、体积和温度分别为P2V2T2,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P1= P2 、 V1 = 2V2 、 T1= 0.5 T2 B.P1= P2 、 V1 = 0.5V2 、 T1= 2 T2 C.P1= 2P2 、 V1 = 2V2 、 T1= 2 T2 D.P1= 2P2 、 V1 = V2 、 T1= 2 T2 17、分别以p、V、T表示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其初始状态表示为(p0、V0、T0).若分别经历如下两种变化过程: ①从(p0、V0、T0)变为(p1、V1、T1)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T1=T0); ②从(p0、V0、T0)变为(p2、V2、T2)的过程中,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在上述两种变化过程中,如果V1=V2V0,则( ) A. p1 p2T1 T2 B. p1 p2T1 T2 C. p1 p

文档评论(0)

x55111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