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物理学发展历史课程.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在很多现代物理学的教科书中把德布罗意的位相波称为物质波,这是不准确的。物质波的说法是薛定谔方程提出来之后,为了解释波函数的物理意义,由薛定谔提出来的。他把位相波看成时物理上真实的波,就像电磁场E和B那样的波,具有能量,是一种物质形态。 * 早在19世纪30年代,哈密顿就证明了经典力学与几何光学方程的相似性:几何光学当中有费马原理,即光线从A?B走的是费时最小的路径;相似地经典力学中也有哈密顿原理,即物体在一个力场中从A?B 所取的路径, 是使相当于系统总能量的主函数(即作用函数)最小的路径。两者本质上相同。 这种相似性就必然要导致一种与波动光学相似的波动力学。换言之,波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可以通过与波动光学的类比得到,后面薛定谔正是这样做的! * ** 这实际上还是想将量子力学拉回经典物理的“老巢”!薛定谔一直对玻尔的量子跃迁概念持否定态度。1926年10月,玻尔邀请薛定谔去哥本哈根访问,在一次私下的讨论中,薛定谔指责玻尔:“什么规律支配着电子在跃迁期间的运动呢?量子跃迁的概念完全是臆想的”。玻尔则回答:“你不能证明没有量子跃迁,只是证明了我们不能去想象它们。”其实早在玻尔提出氢原子三部曲的时候,他的导师卢瑟福就曾指出其理论的困难所在:电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时,就必须假定电子事先就知道将在什么地方停下来。当玻恩对物质波的波函数做出概率解释后,玻尔”获救“了,不错,电子在跃迁时只能是以某种概率掉落在另一个定态,电子事先也不知道自己将会流落何方!一切都要靠赌博!靠碰运气!“这个世界真疯狂!” *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材料科学家马克斯·拉加利等人根据量子力学理论已制造了一些可容纳单个电子的被称为“量子点”的微小结构。这种量子点非常微小,一个针尖上可容纳几十亿个。研究人员用量子点制造可由单个电子的运动来控制开和关状态的晶体管(单电子晶体管)。他们还通过对量子点进行巧妙的排列,使这种排列有可能用作微小而功率强大的计算机的心脏。 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詹姆斯·图尔斯的化学实验室用单个有机分子已制成量子结构。采用他们的方法可将数以十亿计分子大小的装置挤在一平方毫米的面积上。一平方毫米可容纳的晶体管数可能是目前的个人计算机晶体管数的1万倍。 纽约州立大学的物理学家康斯坦丁·利哈廖夫已用量子存储点制成了一个存储芯片模型。从理论上讲,他的设计芯片与现今使用的芯片大小相当,而容量是目前芯片储量的1·5万倍。有很多研究小组已制出了利哈廖夫模型装置所必需的单电子晶体管,有的还制成了在室温条件下工作的单电子晶体管。 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是利用量子力学的原理进行高速数学和逻辑运算、存储及处理量子信息的物理装置。 随着计算机芯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元件越做越小,集成电路技术现在正逼近其极限,传统的计算机结构必将有终结的一天。当计算机元件的尺寸变得非常之小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事实:必须用量子力学来对它们进行描述。 80年代初期,一些物理学家证明一台计算机原则上可以以纯粹的量子力学的方式运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这一研究领域渐趋冷清,因为还找不到实际的系统可供量子计算机的实验,而且还不清楚量子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是否会比常规计算机快。 20世纪90年代,实验技术和理论模型的进步为量子计算机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Peter W. Shor证明运用量子计算机能有效地进行大数的因式分解。按照Shor 算法,对一个1000位的数进行因式分解只需几分之一秒,同样的事情由目前最快的计算机来做,则需1025年!这意味着以大数因式分解算法为依据的电子银行、网络等领域的RSA公开密钥密码体系在量子计算机面前不堪一击。几年后Grover提出“量子搜寻算法”,该算法称为“从稻草堆中找出一根针”!可以轻松破译DES密码体系。于是各国政府纷纷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科研力量进行量子计算机的研究,如今这一领域已经形成一门新型学科——量子信息学。 世界上最小的单电子晶体管 阅读材料3 众所周知,根据半导体业著名的摩尔定律,芯片的集成度每18个月至2年提高一倍,即加工线宽缩小一半。人们普遍认为,这一定律还能延续10年。提出该定律的摩尔本人也曾公开表示,10年之后,摩尔定律将很难继续有效,比如目前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当普遍采用的硅材料尺寸小于10纳米时,用它制造出的晶体管稳定性变差。10纳米成为硅材料技术无法再发挥作用的小型化极限。 然而,在2008年4月,《科学》杂志发布,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的安德烈·K·海姆教授和科斯佳·诺沃谢洛夫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小组开发出了世界最小的,仅1个原子厚10个原子宽的单电子晶体管。 采用的材料是由单原子层构成的石墨烯。石墨烯作为新型半导体材料,近年来获得科学

文档评论(0)

x55111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