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孔子思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4孔子思想

仁”、“礼”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孔子之后,“仁”、“礼”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但“仁”、“礼”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生当春秋战国时代,正值中国新旧社会交替之际。周天子已失势,王室衰微,诸侯大夫专权,烽火连年,人民陷入“易子而食,析骸以釁”的境地。所谓“春秋二百四十四年,亡国五十二,弑君三十六”,“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天下无道,人欲横流。一方面是奴隶制趋于崩溃,另一方面是新兴的封建制正待建立。旧的尚未完全崩溃,新的又未完全建立。社会在动荡中急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用以匡正被弄混了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道德关系,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既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又顺应了奴隶解放的历史潮流。 孔子“仁”学思想的提出在哲学史上是一个具有理论贡献的创新。他是第一个将“仁”提到哲学高度的人,他把“仁”这一概念提炼为最高伦理范畴,赋予广泛的意义,并把它同“礼”有机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他庞大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孔子对“仁”主要有这样一些解释:1.“仁者人也”;2.“仁者爱人”;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克己复礼为仁”;5.“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6.“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7.“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8.“刚毅、木讷近仁”;9.“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仁”的涵义十分广泛,但最主要、最核心的是对人肯定的“人”及其“爱人”,以及同“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道德规范。 首先,孔子从春秋动荡的岁月里,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以及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必然趋势,因而对人进行了合乎时代要求的肯定,提出了崭新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孔子提出了“人者,仁也”这一醒目的命题,并进而阐述“仁者爱人”,这无疑是一大创造。因为在这里,“仁”不再是一个字、一个词,而是一个理论范畴,反映了孔子的人学观。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他认为要解决社会矛盾冲突,就必须将人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看待。他提出“泛爱众,而亲仁”。孔子肯定人还表现在反对用人殉葬,他曾咒骂“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即使用俑偶殉葬他也是反对的。我们知道,大量的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殷商有大批奴隶殉葬的情况。因此,从孔子反对人殉甚至反对俑偶殉葬看,他所提出的“人”是包括奴隶的。 其次,仁是相对于“礼”而言的一种道德伦常和社会规范。春秋时代,由于“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十分混乱,新旧势力的斗争异常尖锐。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作为仁的内容,有一定的合理性。所谓“克己复礼”,我们认为,就是克服一己私利,恢复正常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诚然,这种社会伦理和社会规范是在前代的基础上经过损益改造过的)。我们知道,西周时代,以《周礼》为张本所形成的典章制度和各种繁文缛节,是系统而完备的。有所谓“大礼三百,小礼三千”的说法。从吉庆、祭祀、迎宾、乡饮和军事、外交大礼到日用起居,莫不讲究礼仪。其规则乃是“亲亲”、“尊尊”。即以自身为起点,上溯父亲、祖父、曾祖、高祖,下延亲子、孙、重孙等九代亲属关系,以嫡长子为中心成为一脉。由此发展成宗法制、分封制和继承制,确定尊卑贵贱不同等级的物质权益和交往方式。孔子“克己复礼”所云之礼,决不是前代的简单重复。他自己就曾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这时的礼正与孔子提出的崭新概念“仁”形成表里关系,充实了仁爱精神,已不是孤立的礼仪礼制了。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正说明了这一点。 其三,仁亦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它不仅有强调对外的行善、治人,而且有向内自省和修炼的意义。孔子曾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他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行恕道,就是仁者行道的方法之一。他曾对仁者这样描述:“仁者静……仁者寿”,“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苟志于仁者,无恶也”。孔子认为,要达到“仁”的精神境界是十分困难的,不仅必须做到“心中无恺,兼爱无私”,“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而且不能“巧言令色”。当然,“仁”也并非高不可攀。孔子曾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就是说,为仁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他提出了“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信条。并且明确地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样,他强调在个人修养上,要有思想上的坚定性和应付环境的选择性。在他看来,做一

文档评论(0)

xeMRZZFcc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