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红楼梦-浙南林氏源流网
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
孙振魁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1
一、“曹雪芹”是被创造出来的 3
二、《四松堂集》和脂批 15
三、解读《红楼梦》的“秘诀” 21
四、解读《红楼梦》的“秘诀”(续) 30
五、“女儿”国 45
六、“男子”汉 54
七、《红楼梦》不是作者的自叙传 68
八、“曹雪芹”与曹寅家族无缘 78
九、《红楼梦》成书过程 89
十、《红楼梦》成书过程(续) 98
十一、寻觅作者 110
十二、寻觅作者(续) 121
参考文献: 136
写在前面的话
各位朋友:
《红楼梦》是部奇书,已经成为共识,奇就奇在“此书表里皆有喻”(脂砚斋语),而且是越深越奇。可是,很多人明知有奇宝而不得识,就是因为没有找到打开宝库的钥匙。笔者试着配了两把,不知是否管用,有待你来试试。
其一,名为“轮转律”:
临夜、月出、入梦——午夜、三更月、酣梦——破晓、月沉、大梦归
双悬月、日照乾坤——(唯见满月不见日)—— 双悬日、月照乾坤
有的朋友或许看明白了,这是整部《红楼梦》的构思:满清统治时期就像一个漫长的秋夜,暮色降临,经过短暂的双悬月、日照乾坤后,月升日沉,人们纷纷入梦;经过“三更月”而至天破晓,月西沉,再次形成“双悬日月照乾坤”之景,便是“虎兕相逢大梦归”之时。这么奇妙的构思,一下子就把你带入神奇的世界,你能不为之赞叹?
其二,名为“算盘律”:
甄家→金陵→南方→炎热→日→阳→男子→汉人→天→父→主
贾家→长安→北方→寒冷→月→阴→女儿→女真→地→子→从
“算盘律”又可称为“对立统一律”,它横向联系,纵向对立,上主下从。整部《红楼梦》的结构就像一把大算盘,金陵的甄家居上档,着墨虽少而实为主;长安的贾家居下档,看似为主却是从。甄贾主从形成“两山对峙、一隐一见、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脂砚语)。只要弄明白这一点,就等于抓住了《红楼梦》的大关键,胡适等人的“甄贾两家都是曹家、甄贾宝玉都是雪芹”之说就不攻自破。
其实,国学大师王国维早在1904年发表的《红楼梦评论》中就把“曹雪芹”与“子虚乌有”划上了等号,并发出发聋振聩一问:“谁使此大著述之作者不敢自署其名?”
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国人。年轻的朋友思维活跃、勇于重任,那就请你掂起钥匙,咱们一同进入宝库,寻找真正的作者、作者身边的脂砚斋、畸笏叟、吴玉峰、孔梅溪诸人,并体会一下那把“辛酸泪”背后的滋味!很多东西可能对你头脑中已有的观念形成强烈的冲击,甚至会使你目瞪口呆。那么,呆过之后,也请你琢磨一下,符合你的心愿的,就喊一嗓子;你认为错误的,就直言批评。你的见解,也是对解决上述问题的贡献。
《红楼梦》是部国书,写的看似“家事”,但事事连着国事、天下事。喜欢《红楼梦》,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朋友,携起手来,一起去寻找《红楼梦》的作者,探索《红楼梦》的奥秘。胡适等人误了上至大学者,下至小学生,咱们不能继续误下去啦!
正文
关于《红楼梦》,程高本为一百二十回。对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仍在争议中,本文不予涉及。前八十回的作者是谁?主流红学界认定是曹寅的孙子曹雪芹。这里所说的“主流红学界”,是指自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发表以来持这一观点的红学家及受此影响的人流。
笔者以为:《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因为“曹雪芹”三字与《红楼梦》中的其他人物名字一样,只是作者创设的一个符号,并非实有其人。若把它看成是作者的笔名,当然无可厚非;要是硬把一个子虚乌有的人物落户到曹寅的族中,那就是“户籍警”在徇私舞弊。
一、“曹雪芹”是被创造出来的
最先把《红楼梦》的著作权裁判给“曹雪芹”的,是大文学家袁枚。他在《随园诗话》卷二中说:“康熙间,曹练亭为江宁织造……素与江宁太守陈鹏年不相中,及陈获罪,乃密疏荐陈。人以此重之。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书,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⑴
此段中最关键的是“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书”,可分解为三个判断句:
㈠.曹雪芹实有其人;
㈡.他是《红楼梦》的作者;
㈢.他是江宁织造曹楝(练)亭的儿子。
千万不要忽略第一个判断,它是由虚到实的飞跃。如果没有这个判断,在很多人的意念中,“曹雪芹”三字可能就是作者笔下的一个符号,与空空道人、贾雨村没有什么区别;正是有了这个判断,那个空虚的符号一下子就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因此,它是以下两个判断的重要前提。
与《红楼梦》相关的还有一句话,就是“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从中也可推演出三个判断,依次为:
㈣. 金陵的随园就是书中的大观园;
㈤.《红楼梦》是部写实的书;
㈥. 金陵、随园是小说的主背景。
胡适在《红楼梦考证(改定稿)》⑵(以下简称《考证》)中,把上述六点概括为三点,即:
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