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社会心理学(二)06年01月试题及答案.doc

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社会心理学(二)06年01月试题及答案.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社会心理学(二)06年01月试题及答案

浙江省2006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204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1.5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微观环境指的是( B ),包括朋友、家庭、学校、工作和生产情景。 A.社会制度 B.社会情境 C.社会文化 D.自然条件 宏观环境指的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形式、文化、自然条件等。微观环境指的是社会情境,包括朋友、家庭、学校、工作和生产等情景。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划分标准就是看人们是否处于直接或间接的交往范围之内,处于直接交往的范围则是微观环境,处于间接交往的范围则属于宏观环境。而社会化环境则是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的统一。4 2.对现存资料加以分析、整理的一种研究技术叫( B ) A.调查研究 B.档案研究 C.自然研究 D.现场研究 档案研究就是对现存材料加以分析、整理的一种研究技术。40 3.个体由于欣赏某人或某些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态度从而采纳他人的行为或态度的过程,叫( B ) A.内化 B.认同 C.分化 D.泛化 社会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机制:1、内化。我们把这些成文的或不成文的规则作为自己的行为规则,凭借这些规则来行动的过程就叫内化。简单地说,内化就是接受外界加于的规则而作为内在标准,用这些标准指导我们的行动;2、认同。我们把认同定义为个体由于欣赏某人或某些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态度从而采纳他人的行为或态度的一个过程。57 4.根据詹尼斯和费希巴赫的研究,恐惧程度与态度的改变呈( B )关系。 A.U型 B.倒U型 C.W型 D.M型 要利用害怕这种消极情感来转变态度,第一,必须引起沟通对象一定程度的害怕(恐惧程度与态度改变呈倒U型关系,中等恐惧程度最容易使态度产生改变);第二,必须向沟通对象指出恰当的应付方法或解决方法。78 5.个人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 B ) A.缩小 B.增大 C.变复杂 D.变简单 人们发现年幼的儿童维持较小的个人空间。个人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308 6.社会心理学上,把会产生对比效应的观点范围,叫做听众的“( C )”。 A.异化效应 B.接受幅度 C.拒绝幅度 D.去个体化 我们把会产生同化效应的观点范围,叫做听众的“接受幅度”;把会产生对比效应的观点范围,叫做听众的“拒绝幅度”。接受幅度包括个体认为可以容忍的观点以及他认为可以采纳的观点;拒绝幅度包括个体认为不予考虑的所有观点。 在社会心理学上,称听众使得不可接受的观点显得比实际上更为极端为“对比效应”;称听众使得可以接受的观点显得比实际上更类似于自己的观点为“同化效应”。83 7.处在群体中的个体不以个体的方式来行动而溶化于群体中,丧失个体可辨别性的一种状态,我们称之为( D ) A.相依性 B.非偏离性 C.去独立性 D.去个体化 我们把去个体化定义为,处在群体中的个体不以个体的方式来行动而是溶化于群体中,丧失个体可辨别性的一种状态。228 8.认知失调程度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知数目( A ) A.成反比例 B.成正比例 C.不成比例 D.无关 影响认知失调程度/影响失调程度有以下几个因素:1、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增加;2、失调程度随着有差异性认知数目的增加而增加;3、失调程度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知数目成反比例;4、为了估计上述因素造成的失调程度,还必须考虑各个认知的重要性。失调程度可以由下列公式来表述:失调程度=不一致的认知数*重要性/协调的认知数*重要性。90 9.罗斯指出,我们通常认为,一般人们像我们一样。如果我们以一定方式行动,我们希望其他人也会这样。这是归因中的( B ) A.行为中心偏见 B.自我中心偏见 C.显著性偏见 D.观察者偏见 自我中心偏差(自我中心偏见):罗斯等人指出,我们通常认为,一般的人们像我们一样。根据这样的假设,我们有一种错误的“一致性反应”的倾向,如果我们以一定的方式行动,我们期望,其他人也会这样。118 10.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一个大体上的印象后,我们往往会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就叫( C ) A.优先效应 B.新近效应 C.晕轮效应 D.同化效应 通常我们对一个人形成的某些评价有可能歪曲我们对他的判断。这就是说,一旦

文档评论(0)

jiulam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