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井巷工程副井机掘组织设计机掘》
编号:01-机掘
山西中煤***煤业有限公司
副平硐施工组织设计中煤第五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2011年 6月5日目 录
工程概况
施工准备
副斜井施工方案及工艺
施工关键技术
副斜井施工主要辅助系统
施工组织管理
工期安排与保证措施
质量目标与保证措施
安全生产与保证措施
环境保护与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附图
1副斜井施工工广总平面布置图
2 副斜井施工进度计划第一章 工程概况
1.1矿井概况
1.1.1况
1.1.3自然地理
1.1.3.1地形地貌
井田位于山西省西北部管涔山脉东麓,地表大面积为黄土、红土覆盖,经长期冲刷切割。纵观井田,沟谷纵横、梁峁绵延,地形比较复杂,属中山丘陵地貌。井田总的地势为西高东低。地形最高点为西南部边界处杏儿梁,标高1455.50m,地形最低点为井田东部边界处河床,标高1267.00m,地形最大相对高差188.5m。
1.1.3.2气候
本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天气多变,春季多风沙,夏季较炎热,秋季多暴雨,东季长而严寒。年平均气温8.3℃,日极端气温38.6~-297℃。年平均降水量279.5~5411mm,年平均蒸发量1720~2085mm76mb。7~9146cm,无霜期150~180GB50011—2001)附录4,本区抗震设防列度为6度,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为0.05g。
1.1.4地层
1.1.4.1地层特征
井田内地表有零星基岩出露,大部被黄土、红土覆盖,根据井田范围内地层出露及钻孔揭露情况,对井田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⑴奥陶系
①奥陶系中统下马家沟组O2x
井田内最大揭露厚度为48.89m(PJY-10号钻孔),由青灰—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夹有灰黄色泥岩、泥质灰岩和钙质泥岩组成,底部含灰白色碎屑棱角状灰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②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2s
厚度为168.45~172.76mm,平均厚度为170.61m ,岩性为灰白色、褐灰色厚层状灰岩,含泥质白云岩,底部为棕黄色豹皮状灰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⑴石炭系
①中统本溪组C2b
厚度为33.18~41.70m,平均厚度为36.22m,主要由灰色、灰白色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中部一般有2层石灰岩,其中下部1层比较稳定,定为标志层K1。底部常见山西式铁矿,呈鸡窝状赋存,在局部发育一层铝土泥岩,最大厚度可达8m,中上部可见2层不稳定的薄煤线。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②上统太原组C3t
厚度为63.28~95.49m,平均厚度为82.71m,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主要由灰白色、灰色砂岩、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和煤层组成,煤层编号由上至下分别4、5、6、7-1、7-2、8、9、10、11号煤层,其中4、9号煤层为全区可采的稳定煤层,、11号煤层为大部可采的稳定煤层,5号煤层为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其余为不可采煤层,4号煤层井田东南部和西南部分为上下两层,上分层编号为4-1号煤层,下分层编号仍为4号煤层。底部有平均3.42m厚的中粗砂岩,为K2标志层,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⑶二叠系
①下统山西组P1s
厚度为58.17 ~94.85m,平均厚度为69.23m,井田北部被剥蚀, 为井田含煤地层之一。岩性主要由灰色、灰白色砂岩、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粉砂岩组成,中下部发育3层薄煤层,分别为1、2、3号煤层,均为不可采煤层。底部砂岩K3为灰白色细~中粒砂岩,局部相变为粉砂岩,与下伏太原组整合接触。
②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厚度为52.83 ~89.00 m,平均厚度为67.67 m,岩性主要为灰黄色及淡黄色厚层状中粗砂岩,间或与青灰色砂质泥岩、泥岩互层,砂岩岩性变化及厚度变化均较大,胶结疏松,上部为紫色、灰绿色相混的杂色泥岩,俗称为“桃花泥岩”,是上下石盒子组分界的良好辅助标志,中部常夹1~3层硬质或软质耐火粘土,砂质泥岩及泥岩中常含植物化石,底部有一层不稳定的粗砂岩或含砾砂岩K4,井田北部被剥蚀。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③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岩性以黄绿色及暗紫色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其间夹薄层状黄绿色粗砂岩,其粒度不均,分选较差,易风化为砂砾。底部含中砂岩K5。由于地层剥蚀,本井田仅赋存下部地层,最大残留厚度约90.00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⑷上第三系上新统静乐组N2j
厚度为0~67.91m,平均厚度为23.74m。岩性为棕红色粉砂质粘土,内含黑色铁锰质斑点,下部含钙质结核。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⑸第四系
①中上更新统Q2+3
厚度为0~63.50m,平均厚度为20.96m。主要为中上更新统黄土层,广泛分布于井田各处。上部为上更新统淡黄色亚砂上,多为耕地,垂直节理发育。下部为中更新统浅红色亚粘土,砂质粘土,含多层钙质结核。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②全新统Q4
厚度为0~18.90m,平均厚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