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忠民教授简历
学院:化学学院
姓名:苏忠民
性别:男出生年月:1960年4月
一、主要学习工作经历
1978年 9月—1983年 7月,东北师大化学系本科学生1986年 9月—1989年 6月,东北师大化学系硕士研究生1994年 9月—1997年 6月,东北师大化学系博士研究生
1998年 4月—2000年4月,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博士后1985年 5月—1988年10月,东北师大化学系助教1988年10月—1992年12月,东北师大化学系讲师1992年12月—1994年 9月,东北师大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副教授1994年9月—现在,东北师大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教授1998年10月—现在,东北师大化学系博士生指导教师2000年 6月—现在,东北师大化学学院教授委员会教授1998年 4月—现在,东北师大化学学院,功能材料化学研究所所长1999年 1月—1999年10月,东北师大校长助理1999年10月—2003年12月,东北师大校长助理兼科技处处长
2003年11月—现在,东北师大研究生院院长(副校级)2004年2月—现在,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2006年3月—现在,东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2007年3月—现在,东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07年1月—现在,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无机化学专业)2008年1月—2010年12月,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007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负责人1995年11月—1997年11月,香港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2006年6月—现在,吉林省第六届化学会副理事长2006年11月—现在,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七届理事会理事2006年11月—现在,第三届吉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2005年7月—现在,吉林省高校科研与学位管理学会,吉林省研究生教育与学位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2005年7月—现在,香港大学内地校友联谊社第五届理事会理事2005年12月—2006年10月,长春市南关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6年10月—现在,长春市南关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8年1月—2012年12月,《科学通报》编辑委员会委员2009年1月—2014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化学组成员2009年1月—2011年12月,长春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委
二、主要研究方向或领域
(一) 功能材料化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1.有机分子/聚合物的导电性质研究
(1) 合成表征聚并苯半导体导电材料并进行改性研究,其可作为电极材料用于制作二次电池和双电层电容器,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曾小批量投放市场。
(2) 利用量子化学CNDO-CO, EHMO-CO方法系统地分析聚并苯(PAS),聚并吡啶(PPy),聚乙炔(PA),聚苯乙炔(PPV)等系列有机导电材料的能带结构,并从能隙、带宽、重叠布居数、前线分子轨道的相互作用等方面探讨有机导体的垂直和平行导电机理和规律。
(3) 从实验和理论指出硫化可阻止聚乙炔在空气中氧化,以选择有效途径解决聚乙炔在空气中的不稳定性这一学术难题。从理论上揭示硫化对聚乙炔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
(4) 提出利用氢键的形成改变共轭有机高分子的平行/垂直导电性能,丰富和发展超分子组装高聚物体系的分子设计思想。
2.有机金属配合物分子/聚合物的合成及光谱性质研究
(1) 系统分析有机发光材料8-羟基喹啉铝(Alq3),8-羟基喹啉镓(Gaq3)等的发光可能性及配体对光谱性质的影响。设计新型有机或高聚物配体将对Alq3类发光材料的性能有较大改善。
(2) 首次合成以吡啶基咪唑衍生物为配体的光致和电致发光配合物材料,得到系列晶体结构,制备蓝光电致发光模型器件。
(3) 从实验和理论上研究发光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前线分子轨道特征和能级分布规律以探索其电子跃迁的机理,设计优良电致发光高分子化金属络合物材料。
(4) 进行非碳纳米管研究对各种类型的非碳纳米管进行结构、稳定性、能量、电子光谱研究。第一次真正在电子水平上对硅纳米管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发现了前人没有报道过的硅纳米管结构,同时从理论上对各种可能形成 “纳米管”状的元素组合进行系统分析,解释了硅与碳在形成硅纳米管上的差别的原因。(5) 利用水热合成技术,成功合成出三种新奇的非互穿网络结构的配合物。得到由长柔性配体和镉盐自组装构筑的互锁和互插结构。
3. 有机分子/聚合物的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
对有机分子/高聚物,例如聚亚甲亚胺,聚偶氮乙烯,聚苯乙炔(PPV),C60衍生物以及吡啶衍生物等的非线性光学(NLO)和光谱性质进行研究,对新型有机NLO材料进行分子设计。用于计算NLO性质的有效哈密顿方法等被发展。
4. 有机分子/聚合物的磁学性质研究对有机联苯胺、联吡啶等的双自由基体系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