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隈研吾:看似平凡的世界
2012-03-07 15:28 ? 名牌 ? 网友评论 条,????我有话说
“有没有可能建造一种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求的建筑呢?”隈研吾问道,这是一种理想主义者对未来探寻可能的叹息,亦是我们这个时代共同的焦虑。
文|Vivian Xu 图|受访者提供
作为当今日本建筑界的领军人物,隈研吾这几年频频登陆中国。2012年3月底,他又将出现在享有欧洲设计师材料博物馆美誉的Material Xperience的设计论坛中,和建筑爱好者分享设计之美。
在建筑界,隈研吾被誉为“新弥生派”的代表人物,其设计有着日本艺术品般朴素优雅的形式美。他的个展以及众多中国项目陆续开启,在安藤忠雄与矶崎新之后,更多的中国精英开始读《负建筑》,并懂得欣赏这个日本的耀眼新星。
以“弱”求胜的负建筑哲学
隈研吾善于利用环境特征变换建筑形态,所思所为早已超出建筑本身,而更侧重建筑与人类、自然的关系。然而,早在1986年至1991年间,其代表作则是另番面貌:位于东京世田谷区的“M2”曾是幢外观突兀的建筑,一根古希腊式的巨柱耸立中央,全然古典建筑废墟派作风,隈研吾因其新奇创作被奉为“后现代旗手”。但是,泡沫经济幻灭,时代一转身,“后现代贵公子”被视作“建筑罪恶集权化”的始作俑者。“M2”成了殡葬厂,隈研吾被“逐出”东京建筑圈,12年间没接到一个东京的工程项目。
他开始接手东京以外高知、爱媛等小城的地方工程。这些小城不尽相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状况让他首次考虑建筑的适用性和生态性,独特的理论和风格随之形成。1994年到2000年间,这些地方工程屡获日本各大建筑设计类奖项,2001年“石博物馆”获得国际石造建筑奖,次年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为他赢回国际声誉,他得以重新开展东京的工作。
反观“转型”,关键是以“弱”求胜。何为弱,何为强?何为正,何为负?在隈研吾看来,负建筑和弱建筑绝对不是失败的建筑,而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建筑。
“我们的欲望希望我们把建筑物从周围环境中分割出来,我们忘记了建筑的本意是让我们容身,让我们居住得更舒服,而一味地将建筑当成‘物’,在其身上画满了各种符号,直至将我们自身淹没。”他说,“也许,看似很弱的负建筑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与中国联系最紧密的建筑师
他恐怕是日本大师级建筑师中,与中国联系得最为频繁的了。“每个月都来中国,其中差不多两个月就来一次上海。”除了备受关注的建造中的北京三里屯SOHO和杭州象山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等项目,隈研吾还同时在中国多个城市有着建筑和室内设计项目。
他在中国最为人所熟知的建筑是位于长城脚下的“竹屋”,这座房子大半使用中国竹子建造而成,与自然环境水乳交融,几乎是不可思议地实现了“结庐在人间”;而位于北京三里屯的设计酒店瑜舍则采用了大量的木材。“北京人喜欢木头,你看看紫禁城,那些木石结构的房子一直屹立了几百年,我同样希望三里屯能保留这些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东西。”
而去年年底,日本建筑师隈研吾(Kengo Kuma)受到“上下”品牌的邀请,为其一周年庆—“‘人与自然’手工艺复兴作品展”设计了展示空间,这次的设计依然更侧重建筑与人类、自然的关系,而“茶香”在展览现场则产生了一种莫名的蛊惑力。早已被建筑师使得炉火纯青的竹子此次再次出现,三层的建筑以“竹”为主要元素,那些纯视觉化的元素已不足以完成与自然接近的渴望,声音和气味都被他纳入空间中。这样多重的结构,也许构成了一个迷乱的思考途径。
找寻21世纪建筑的基本驱动力
“我一直在找寻21世纪建筑的基本驱动力,在19世纪是石头和木材,20世纪是混凝土,21世纪会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新的材料,也可能是老的材料的新用法,所以我一直在寻找。”建筑师的寻找并非孤立的艺术行为。“我喜欢那些柔软、自然间本身就存在的材料,”隈研吾说,“混凝土盒子这样封闭的形式让我全身难受。待在这样的盒子里,呼吸不畅、身体拘束、体温也好像被吸走似的。”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隈研吾对日本传统元素进行了再次创作与加工,逐步发展成为一种通用的当代风格。京都街道上常见的木质格架被重新诠释为金属和砖石的节奏律动;大块的庙宇屋顶在具有更强包容性的遮蔽以及围合结构中再次出现。经过巧妙设计和精细加工的物质性达到了日本菜肴中生冷与熟制食物所拥有的完美平衡。
隈研吾设计的新颖之处在于他所运用的策略和方法契合于某种令传统和谐性变得模糊和不稳定,屈服于当代黑暗特征的复杂敏感性。如此做法衍生出来的最佳结果便是一种温和、诱人且极其浪漫的建筑。这正如隈研吾所钟爱的作家村上春树,在《奇鸟行状录》一书中描述的那样:“看似平凡的世界,其实隐藏着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微妙世界。”
对话隈研吾
建筑师不是上帝
Q:你有假期吗?
A:没有。我听说每个月飞机乘务人员在天上呆的时间不能超过19小时。他们对此有严格的规定,而我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