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之际河西走廊经济主体的演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魏晋之际河西走廊经济主体的演变论文,历史学论文论文,论文 魏晋之际河西走廊经济主体的演变 《汉书·地理志》在谈到河西时说:“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看来终西汉之世,畜牧业还是河西社会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唐朝时就不同了,《资治通鉴》卷216说:“自(长安)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说陇右河西走廊是唐天宝年间天下最富庶的地方,恐怕需要商榷;说比过去富裕,人烟稠密,农桑已成为其社会经济中的主体,且较发达,应该是事实。如此历史巨变固然是唐前期在陇右河西采取一系列措施的结果,也是漫长的历史演进的结果。 河西走廊的初步开发,应归功于汉武帝为断匈奴右臂,设置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四郡,与之相应的是徙民实边和大力开展军垦民屯。全盛时这里有户六万余,一度相当繁荣。不过,两汉之际马援在这里“因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①,充其量也还是农牧参半。而贾思勰竟不留余地说“马援以牧养发迹”②。“羌祸”一起,河西大受影响,人户下降到西汉鼎盛时期的三分之二。汉末战乱,河西同样惨遭破坏,极目凄凉,乃至敦煌二十余年不见太守。河西走廊的再度崛起,并且转向以农业为主体,应是魏晋之际。这与先进农耕技术的传入和人口的增加密切相关。 先进农耕技术的传入大都集中在曹魏时期,其中仓慈、徐邈、苏则和皇甫隆等人功不可没。 ———————— ① 《后汉书》卷24《马援列传》。 ② 《齐民要术》卷6《养牛、马、驴、骡》。 《三国志·魏书·仓慈传》载:“太和中,迁燉煌太守。郡在西陲,以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遂以为俗……慈到,抑挫权右,抚循贫羸,甚得其理。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稍稍使毕其本直……又常日西域杂胡欲来贡献,而诸豪族多逆断绝;既与贸迁,欺诈侮易,多不得分明。胡常怨望,慈皆劳之。欲诣洛者,为封过所,欲从郡还者,官为平取,辄以府见物与其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然称其德惠。”看来仓慈出守敦煌后,其首要措施是贯彻曹操的重豪强兼并之法,维持社会的稳定,确保中外贸易的正常进行。中间涉及农业生产,但语焉不详,只是说“随口割赋,稍稍使毕其本直”而已。不过社会的安定,毕竟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也为徐邈在凉州发展农业生产奠定了一些基础。 同书《徐邈传》载:“明帝以凉州绝远,南接蜀寇,以邈为凉州刺史,使持节领护羌校尉……河右少雨,常苦乏谷,邈上修武威、酒泉盐池以收虏谷,又广开水田,募贫民佃之,家家丰足,仓库盈溢……风化大行,百姓归心焉。”看来,他在河西走廊搞了不少农田水利工程,这无疑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苏则在曹操后期出守金城,后又加护羌校尉,有权节制河西走廊。史称:“是时丧乱之后,吏民流散饥穷,户口损耗,则抚循之甚谨,外招怀羌、胡,得其牛羊,以养贫老。与民分粮而食,旬月之间,流民皆归,得数千家……亲自教民耕种,其岁大丰收,由是归附者日多。”①苏则是关中人,两汉关中农业生产水平人所共知,既然亲自教民耕种,并获得大丰收,必然有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播在内,不过史籍记载太笼统,具体情况不得而知,较为详尽具体的是同书《仓慈传》注引《魏略》中有关皇甫隆的记载:“初,敦煌不甚晓田,常灌溉 ———————— ① 《三国志·魏书》卷16《苏则传》 滀水,使极濡洽,然后乃耕。又不晓作耧犁、用水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隆到,教作耧犁,又教衍灌,岁终率计,其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又敦煌俗:妇人作裙,挛缩如羊肠,用布一匹。隆又禁改之,所省复不訾。故敦煌人以为隆刚断严毅不及于慈,至于勤恪爱惠,为下兴利,可以亚之。”看来,皇甫隆为敦煌太守时,既传进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又带来了合理灌溉、播种、平整土地等类的先进技术和知识。效果十分理想,节省了大量人力和畜力,增加了50%的产量。《晋书·食货志》对此评价更高,说经此以后,居然达到了“西方以丰”的地步。 由上可知,曹魏时期,农田水利和先进农耕技术的传播已涉及到河西五郡中的金城、武威、酒泉和敦煌四郡,只有夹在武威和酒泉间的张掖在史料中没有出现。其实当两头都有变化之际,张掖原地踏步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不过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下,特别是小农经济居支配地位的条件下,虽然先进生产技术和知识的传人,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但要改变一个地区的面貌,还有待于劳动人手的增加。就此而言,晋末的腐朽统治和随之而来的战乱,恰恰为河西走廊带来了机遇。 西晋后期,天下大乱之象已现,秦、雍一带有识之士大都认为凉州地处边陲,是躲避战乱的桃源之地:“天下方乱,避难之国惟凉土耳”。建立前凉的张轨正是出于这个动机,在永宁元年(301年)求出为凉州刺史的。其时,“中州避难来者日月相继”,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