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通俗一点说:在供电过程中,或切断电源电流的一个较短的时间内,由人工电场激励而迫使岩矿石产生电化学作用所引起的一个随时间有规律变化的附加电场产生的现象,称为激发极化现象。激发极化现象与岩矿石的电化学性质有关,尤其在硫化物金属矿床、石墨、无烟煤等矿体上反映很为明显。激发极化法的优点:1、激发极化法可以用来区分由电子导体(如金属硫化物矿床)和离子导体(如含水破碎带)引起的异常;2、激发极化法不会产生纯地形引起的异常;3、可以发现电阻率与围岩无明显差异的侵染状金属矿床的存在。 ※薄膜极化——离子导体激发极化效应的一种假说一些学者做了一系列的实验:纯石英砂(颗粒表面的黏土用酸和水洗净)或压实的黏土,或者在石英砂中全部空隙填以黏土时,在这三种情况下都几乎观察不到激发极化效应。当在沙粒中含有10%的黏土时,可观察到明显的激电效应;再增加黏土含量,激电效应随之减弱。基于这些实验结果,提出了与黏土含量有关的“薄膜极化”假说。1、在常态下,岩矿石砂粒表面带有的黏土等泥质杂质,这些杂质表面具有吸附负离子的特性,因此在黏土表面溶液之间形成双电层(偶电层);而岩石颗粒之间的孔隙很小,截面积与岩石颗粒-溶液界面上偶电层的扩散层厚度差不多,则整个孔隙皆处在扩散层内,其中包含过剩的正离子,它吸引负离子而排斥正离子。2、岩石颗粒间的孔隙不是均应相等的,存在宽孔区和窄孔区。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正离子在其中移动较快(迁移率较大),故称这样的孔隙为正离子选择带;由于孔隙中过剩正离子的阻塞,因此对负离子而言,实际上导电孔隙是被阻断的(负离子在其中被过剩的正离子吸引,移动速度很小(即迁移率很小)故称上述孔隙为薄膜;3、当外电流流过宽窄不同的孔隙时,由于窄孔隙中正离子的迁移率大于负离子的迁移率,而宽孔隙中两者迁移率几乎相等,所以在窄孔隙中电流载流子主要由正离子负担,电流将大量的正离子带走,结果在窄孔隙的电流流出端,形成正离子堆积;而其电流流入端则正离子不足。于此同时由于负离子在宽孔隙中的迁移率大于窄孔隙(薄膜)中的迁移率,因而在正离子造成堆积或不足的地方,同样造成负离子的堆积和不足。这样造成了离子浓度沿孔隙的变化,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将阻碍离子的运动(即阻碍外电流),直到达到平衡为止。4、当外电流截断后,由于离子的扩散作用,离子梯度将逐渐消失,恢复原来状态,与此同时形成扩散电位,这就是在离子导体上观测到的激发极化。 (一)、面极化的特性1、时间特性:从上图矿体充、放电曲线的形态可以看到:在刚开始充电时,过电位随时间很快增大,随着时间延长,过电位增长速度变慢,最后趋近于某一“饱和值”。放电曲线与充电曲线成倒像相似,在断电之后,最初过电位随时间很快减小;随着时间的延长,过电位衰减速度也逐渐变慢,直到最后慢慢衰减到零。 外电场电流密度j0越大,过电位上升达到“饱和值”的时间就越短。对于通常野外生产中,处于地下的矿体表面,电流密度十分小(j0 1μA/cm2),充电两分钟,甚至五分钟都远未衰减到零。这说明面极化的充放电都是比较慢的,而其中石墨又比黄铜矿更慢。2、非线性特性:① 当供电电流密度不大(j0 1μA/cm2)时,过电位与j0成正比,且阳极和阴极超电压相等;② 当供电电流密度很大时(对石墨j0≥40μA/cm2 ,对黄铜矿j0 ≥5μA/cm2),过电位ε与j0不再成正比变化,而成非线性关系,且阴极过电位不相等;③对其他致密金属矿石所作的观测表明,磁铁矿的非线性特性(包括阴极、阳极过电位间的关系)与石墨很相似;而方铅矿、黄铁矿等硫化矿物则与黄铜矿相似。 (二)、体极化的特征体极化是分布于整个极化体的许多微小极化单元的总和,它们定向排列,首尾相接。当均匀极化时,在极化体内部,它们的正、负电荷相抵消,只在极化体表面上呈面电荷分布,且在顺极化场方向的表面上面电荷为零。也就是说从宏观看,极化体与围岩的接触面上不存在偶电层,而是呈现面电荷分布的二次场电流源。因此不能像研究面极化那样来测量极化单元界面上的超电压。体极化岩矿石的充、放电曲线的形态,大体上与面极化超电压的充放电曲线相似,但其充、放电速度比面极化时快得多,充电2-3ˊ便接近于“饱和值”,而放电2-3ˊ就衰减近于零了。其中纯离子导电岩石比侵染状矿石充放电速度更快。 (三)、极化率在均匀体极化介质中,当激发电流密度很小时,极化二次场E2与极化总场E 成正比。E2=ηE在野外条件下,断电后的二次电位U2 与供电时观测到的总场V成正比, V2=ηV, 得: η= ?V2/ ?V.100%实验中表明: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改变供电电流(测量电极处的电流密度甚至达到几百μA/cm2),二次电位差都与极化场电位差成正比,而没有非线性和正反向极化的差异,即:?V2 =η. ?V2 =η. ?V比例系数η表征了岩石的激发极化性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