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与环境物探..ppt

  1. 1、本文档共1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 倾斜界面的折射波时距曲线 倾斜界面的折射波时距线特征: 1)时距线仍是直线,但视速度(斜率倒数)不是折射层的波速(V2),下倾方向的曲线陡,视速度小;上倾方向的曲线较缓,视速度大。 2)观测盲区不同,截距时间不同,可判断界面的倾向。下倾方向接收时,盲区小些,截距时间也较小。上倾方向则盲区大些,截距时间也较大。在野外应注意测线初至区距离的变化,适当调整炮点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3)当 φ较大, i+ φ≧90°时,下倾方向测不到折射波(盲区无限大);上倾方向不能产生折射波。此时应改变测线方向,使界面视倾角与临界角之和尽可能的小。 5) 若已知V1,则可根据相 遇时距曲线是上倾视速 度和下倾视速度求出倾 角和V2。 3、变速层折射波(潜射波)时距曲线 自然界中还会遇到速度随深度变化的地层,称之为变速层。如风化层,由于湿度或者岩层风化程度随深度而变化,因此其速度就随深度有所不同。这是一种连续性的渐变过程,没有明显的速度界面。 (1)关于速度随深度变化的规律 当速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时,可认为他们符合简单的线性关系,用下式表示: 式中V0为地表的速度,而β为与介质有关的系数。 Z表示深度。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时候其变化是不符合线性关系的,此时符合如下关系式: 此时为速度随深度变化的一般表达式。 (2)潜射波的时距方程和时距曲线 人们往往把变速层中的折射波称之为潜射波。其时距曲线方程可由射线方程和旅行时间方程组成。 可以得到一条”类似弯曲界面”的时距曲线。 4、隐伏层对折射波时距曲线的影响 隐伏层--折射波法不能探测到的地层。“中间低速层”、“中间薄层”。 1)中间低速层   如三层介质:V1﹥V2﹤V3;V3﹥V1 ;V2层--中间低速层,V1 、V2界面不能产生折射波,V2 、 V3界面产生折射波,从折射波地震记录上不能发现V2层的存在(隐伏层),只能得到相当两层介质的时距曲线,由此求出的界面埋深也不是V2 、 V3界面的真实埋深。  二、观测系统 地震勘探中是一点激发多点观测,激发点和观测点间的排列和各排列的位置关系--观测系统。 观测系统的确定原则是尽量压制干扰波,突出对有效波的观测和追踪。 反射波、折射波的的形成和传播规律不同,为了突出对有效波的观测和追踪,反射波法和折射波法分别设计了不同的观测系统。实际工作中,以纵测线为主,非纵测线为辅(如探测古河床,断裂带等)。     1、折射波法的观测系统   1)测线类型            纵测线            横测线            侧测线            弧型测线   用纵测线观测中,根据不同的组合关系可分为单支时距曲线观测系统,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多重相遇时距曲线观测 系统和追逐时距曲线观测系统。 所谓时距曲线是一种表示接收点距离和地震波走时之间的关系曲线,通常以激发点到接收点的距离为横坐标,以地震波到达该接收点的走时为纵坐标作图,即可得到相应的时距曲线。 在各种时距曲线观测系统中,以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使用最为广泛。 2)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   时距曲线--地震波的走时与震源和测点间的距离关系曲线。 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 在同一观测段分别在 其两端激发,可以得到 两支方向相反的时距曲 线。 多重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  当地下界面形态复杂(倾斜)时,用一般的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可能得不到相遇段。 这时可以在两端增加 激发点并扩大观测段。 采用如图所示的多重 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 统,图中S3、S2和S1、 S4在不同接收段形成多 重的相遇时距曲线;而 S3、S4、S1、S2则构 成了追逐时距曲线。 2、反射波法的观测系统 反射波观测系统中,用的最多的是宽角范围观测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1)宽角观测系统: 观测点布置在临界点附近,此时反射波能量较强,且可回避声波和面波的干扰,尤其对弱反射界面其优势更为明显。宽角观测的最佳范围,通常可通过现场试验来确定。 2)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是根据水平叠加技术的要求而设计的,为此先介绍一下水平叠加的概念。水平叠加又称为共反射点或共中心点叠加,如下图所示。就是把不同激发点、不同接收点上接收到的来自同一反射点的地震记录进行叠加,这样就可以压制多次波和各种随机干扰波,从而大大提高了信噪比和地震剖面的质量,并且可以提取速度等重要参数。 具体做法是,选定偏移距和检波距之后,每激发一次,激发点和整个排列都同时向前移动一个距

文档评论(0)

kabud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