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浒传》叙事技巧探析
摘 要:叙事学理论对于小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视角三方面探析《水浒传》的叙事技巧。叙事结构上,《水浒传》是典型的缀段式结构,表面上松散,实则有结构之道贯穿其中;叙事时间上,《水浒传》以顺叙为主,杂以倒叙、预叙,并通过对时序的控制,形成疏密有致、跌宕生姿的叙事节奏;叙事视角上,《水浒传》以说书人全知全能视角展开故事的叙述,有时也采用人物视角。
关键词:水浒传 叙事学 叙事技巧
叙事为小说的重要因素,中国从古代就对小说叙事加以关注。其中较为著名的是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金氏对《水浒传》给予高度评价,将《水浒传》与《庄子》《离骚》《史记》《杜诗》《西厢记》统称为“六才子书”。金氏指出,《水浒传》的写作技法有倒插法、夹叙法、草蛇灰线法、横云断山法、鸾胶续弦法等等。金氏已经注意到《水浒传》的叙事技巧,但由于中国古代没有系统的批评理论与批评意识,批评者的思想光芒只能散见于评点之中。本文将从现代叙事学视角出发分析《水浒传》的叙事手法。
一、《水浒传》的叙事结构
浦安迪将明清长篇章回小说的叙事结构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外形结构,指大型叙事架构存在的内在形式规则和美学特征,类似结构之道;二是纹理特征,指叙事文本中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细针密线,类似结构之技。”[1]《水浒传》的叙事结构也可如此划分。
(一)《水浒传》结构之道
蒲安迪认为明清章回小说为缀段性结构,并指出缀段性结构的弊端。“总而言之,中国明清长篇章回小说在‘外形’上的致命缺点,在于它的‘缀段性’(episodic),一段一段的故事,形如散沙,缺乏西方novel那种‘头、身、尾’一以贯之的有机结构,因而也就欠缺所谓的整体感。”[2]他认为缀段性结构使得小说没有整体感,如同散沙。
事实果真如此否?单从表面看《水浒传》叙事结构,或许会认同蒲安迪对于缀段性结构的批评,然而细读《水浒传》文本就会发现结构之道串联起看似无关的板块。王平在《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中指出:“《水浒传》的结构之道在于揭示‘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在于上演一出忠奸之争的悲剧。”[3]杨义也指出《水浒传》叙事具有三重结构层面或神理,“最外一层是以天人感应模式构建起来的超人间的玄想层面,中间一层是以高俅为代表的奸邪之辈和以宋江为代表的‘义士――罪人’两级对立的社会层面,最内一层是宋江内心的孝义或忠义两相构建的心理层面。”[4]杨义将《水浒传》结构之道分为心理、社会、玄想三个层面,比王平更加具体清晰。《水浒传》表面上看似散乱,实则运用结构之道将各个板块串联起来。
(二)《水浒传》结构之技
结构之道指叙事架构存在的内在形式规则和美学特征,而结构之技则是叙事文本中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细针密线、作者的锦心绣口。
《水浒传》的引首和第一回写洪太尉奉旨到龙虎山请张天师祈禳瘟疫,在伏魔殿中“误走妖魔”,而接下来的一回书,却没有从一百零八星君写起,而是从他们的对立面东京的破落户子弟高俅写起。写了高俅的发迹史,高俅掌权之后就公报私仇,逼走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王进在流亡途中收了九纹龙史进这个徒弟,由此转到一百零八将的叙述上。金圣叹解释说:
一部大书七十回,将写一百八人也,乃开书未写一百八人,而先写高俅者,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生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乱自下生,不可训也,作者之所必避也;乱自上作,不可长也,作者之所深惧也。一部大书七十回,而开书先写高俅,有以也。[5]
开头开得好,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哲学,还具备了结构哲学。“乱自上作,不可长也”,政治腐败必然官逼民反,为下文的各种小聚义大起义提供了道德支撑。
《水浒传》通过石碣将全书连结起来。石碣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楔子中,洪太尉于伏魔殿撬开石碣,误走妖魔,洋洋一部大书,便以石碣起。第二次出现于第十四回,吴用到石碣村与三阮密谋截取生辰纲之事,石碣村此时的小聚义隐隐暗示着后来梁山之大聚义,因此金圣叹认为石碣为这一部大书之提纲。“《水浒》之始也,始于石碣;《水浒》之终也,终于石碣。石碣之为言一定之数,固也。然前乎此者之石碣,盖托始之例也。若一百八人自有共始,则又宜何所始?其必始于石碣矣。故读阮氏三雄,而至石碣村字,则知一百八人入水浒,断自始也。”[6]第三次石碣出现于最后一回梁山大聚义,公孙胜登于皇坛祈求上苍报应,是夜三更时,天门洞开,一火团入地而为石碣,预示着一百八人之归宿。金圣叹认为如此结构,真是“奇绝”。石碣使得《水浒传》文字血脉贯通,首尾圆合,三个石碣就如《水浒传》结构的三块主要基石,使其整体结构得以稳固地建构。
二、《水浒传》的叙事时间
叙事时间包括时序、时距和频率三方面。时序又分为顺叙、时序倒错(再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