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 炼石补天.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筚路蓝缕 炼石补天和诸多中国学者的文化心理相通,当我拿到《赤峰红山后》这部中文译稿的时候,心情同样是十分复杂的。这种复杂源于情感与专业的纠葛。穿过80年的烟云风雨,我们应该有能力廓清许多历史问题和学术问题。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知的惟一标准,那么时间则是沉淀真知的惟一工具。80年的时光,在当代社会中已经可以称之为时代了。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中日两国发生了那样多的生死相搏,恩怨情仇;中国考古事业又有那样多令人身心悸动的发现;中国社会又有了那样多天翻地覆的巨变。1935年至1938年,日本考古学家对赤峰红山后的考古发掘与出版工作,正处于中国抗日战争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之所以令我心情复杂,是因为穿越80年的时空,我们看到:《赤峰红山后》在研究中国北方史前文化时,仍然是不可回避的话题,特别是在红山文化研究的领域中,这部书仍然是最具基础的文献。令人感慨的不仅仅是80年前的装帧与印刷质量;在这些质量背后,让我看到的是80年前日本学者认真的工作态度、快捷的工作效率,还可以看到他们科学的思考方式、严谨的工作方法。3个星期的田野工作,3年的整理、研究、出版时间,让我看到的是:一批作风严谨、工作用心、协同紧密的近代日本考古学者身影,以及由他们留下来的思考题。抛开日本国家的政治野心与军事侵略的背景来思考,就考古科学而言,在这样一部考古报告面前,不能不令我心生敬意。历史地、客观地看待日本考古学家在红山后的发掘,如同敦煌文物的命运一样,假如没有斯坦因、伯希和等人的疯狂的举动,敦煌遗书的命运将会如何?我们无法想象,也不愿意去想象。事实上,滨田耕作的考古团队到来之前,红山后的盗掘已经十分严重了。那里的沙化亦十分危机了,赤峰老人们述说的“车上房,牛跳墙”的生态危机,在本书的图版中同样得到了印证。按照滨田耕作本人在《序说》中所述“调查这些濒于毁灭的墓地,已经刻不容缓”[1]。在一个不恰当的时空内,抢救、保存下了一批重要资料,或者说是证据,证明我们的红山上还有过红山文化遗迹。回望80年的来路,在尔后的岁月中,有多少文化遗存湮灭在风沙之中;有多少相同的材料消失在“战天斗地”的活动之中;有多少珍贵的文化地层毁灭在疯狂的盗掘浪潮里;还有多少重要的文化信息失落在语焉不详的考古资料中。因此,与其说《赤峰红山后》让我产生遗憾,不如说更多的是庆幸。庆幸的是80年后我还能通过这部发掘报告管窥到红山上之一斑。知耻而后勇,可谓真的知耻。由此我充分理解了当代著名红山文化学者郭大顺先生,在他主持撰写《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时,曾经三番五次提升出版方案、完善研究细节,接二连三推翻出版计划,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超越。可见,还是应了那句老话,科学探索虽然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家。放下这些纠结的话题,我们回归到20世纪的前50年。那是一个中国的文化地理大发现的年代。随着1898年甲骨文的发现,从1928年开始,到1937年,由中央研究院李济等先生主持了殷墟的15次正式发掘;1900年敦煌藏经洞的发现,成为石破天惊的事件;继而安特生于1921年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址;裴文中在周口店发现了北京猿人遗址;山东的龙山文化、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都有了重要发现。1930年梁思永先生到赤峰考察,曾经预言赤峰的文化十分重要。但是,“国人差不多没有注意到热河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存在”。随着各种文化的发现层出不穷,风生水起,特别是湮灭在历史深处的史前文化,相继重见天日,让人们感受到先民曾经是以别样的方式生存在我们脚下的大地上。赤峰红山后的调查、发掘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大发现的背景下发生的。不过,那个时代的文化发现,多是地域性的。人们试图找到各地域之间的文化联系,由于考古材料的稀缺,考古技术的落后,认识水平的局限,不可能不出现相当多的误读与误判。因为认识论中有一句话:人类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分析、判断所不熟悉的事物。接下来的50年的考古学领域多是进行空间序列整理、文化形态的认识与填充工作。在百年的时间中,数代考古学家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努力,基本建立了中国史前考古学的时空序列。可以预测,尔后的重大文化新发现将会愈加稀少了。但考古学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对先民的文化的认识,对我们自己文化基因的分析,将会提上更高的层次。人类不仅关注着自己向何处走去,而且更加关注着自己从何处走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又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了考古发掘和考古调查。1955年,我国考古学家尹达先生根据梁思永先生的建议,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中专门列出了一章:《关于赤峰红山后新石器时代遗址》。书中指出:这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含有长城以北文化的特点,同时含有仰韶文化中彩陶的特点,因此是长城南北两种文化互相影响形成的新的文化形态,正式命名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1956年7月,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北京猿人”发现者裴文中教授和北京大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