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5温州中考科学试卷分析.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优势分析 严格把控课标要求和考试说明要求 突出核心知识与核心技能的考查 试题命制技术规范 探究题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应用价值 重视思维过程,渗透SOLO评价意识 重视能力立意和价值观立意 缺点分析 过于强调课标和考试说明的文字表述 学科思维和学科能力要求过低 探究题难度要求挤压了其他题型的难度设置 教材重要实验和经典实验有弱化趋势 表达能力要求过高,理科试卷弱文科化趋势 不利于强理科学生的真实选拔,不利于高中后续学习 16.(2013年)高氯酸是已知酸中最强的酸。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高氯酸加热到92℃以上会发生爆炸,其化学方程式为:4HClO4==2Cl2 +7O2 +2H2O,该反应的类型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复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 3.(2014年)1774年,科学家拉瓦锡加热氧化汞产生气体,后来该气体被命名为“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gO===2Hg+O2↑,则该反应的类型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7.(2013年)下列电表示数为1.4 V的是( ) 4.(2013年)将铁、铜分别放人稀硫酸中,铁表面有气泡产生.而铜表面无明显现象.通过这一现象可以判断 A.铁的导电性比铜强 B.铁的金属话动性比铜强 C.铁的导电性比铜弱 D.铁的金属话动性比铜弱 19.(2014年)现有铬、铜和银三种金属,将金属铬和银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铬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银表面没有明显现象,则这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排列的是( ) A.铬铜银 D.钢铬银 C.铬银铜 D.银铬钢 * * * * 试卷结构 1 2013~2015年温州中考科学试卷分析 试卷特点 3 往年试题优缺点 2 考试题型分值分布 试卷结构 1 试卷结构 物理 69分 化学 59分 物理 69分 化学 60分 考试内容分布 物理 64分 化学 60分 试卷结构 考试要求分布 对比15年与13、14年的试卷要求不难发现,15年的试题难度明显高于前两年,除了题型上面的调整增大了难度之外,在一些重点知识的考查上也更加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往年试题优缺点 2 试卷特点 2 一、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5.(2014年)小明利用一个废弃的白炽灯, 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来探究灯丝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1)闭合开关,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 其示数为 安。 二、对学科能力的考查提高 23.(2014年)某品牌胶棉拖把的主要结构如图甲所示,使用前将棉头浸泡于水中吸水,再向后拉动“拉手”,使之绕O点转动,胶棉夹将棉头中多余水分挤出. (1)该拖把中的“拉手”属于简单机械中的 ▲ 。 22.(2013年)用桨划水时,桨在力的作用下绕着一个固定点转动,可以将桨看作 ▲ 。 (填一种简单机械名称) 示例1:杠杆 示例2:金属活动性 示例3:牛顿第一定律 示例4:方程式的计算 34、(2014年)为了测定某品牌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小明取10克食用纯碱样品和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进行如图甲实验,实验前后,均需往装置中缓慢通一会儿氮气。(样品中其他成分不与稀硫酸反应) (2)随着纯碱样品与稀硫酸反应,C装置增加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则该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H2SO4===Na2SO4+H2O+CO2↑) 示例5:电学计算题 三、彰显学科思想, 注重探究能力 检验与评价 观察与实验, 获取事实与证据 制订计划,设计实验 进行猜想和假设 提出科学问题 科学探究能力 0 0 2 2 8 8 10 10 8 6 2013年 2014年 表达与交流 2 4 2015年 3 0 9 12 9 3 32.(2013年)人从灯下经过,会在地上投下影子.影子是光被不透明物体挡住后,在其背面形成的暗区.当光照强度不同时,影子(暗区)与周围亮区的明暗对比程度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会感觉影子有“浓淡”之别.影子的“浓淡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小明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可能与灯的功率存在一定关系. 猜想二:可能与影子离灯的距离存在一定关系。 猜想三:可能与人离灯的距离存在一定关系。 实脸方法:在水平桌面上竖立一个不透明的白屏,在屏两侧等距离的位置各固定一根同样的木棒,在屏的两侧各点亮一盏灯,通过一定的方法同时观察屏上的木棒形成的影子的“浓淡程度”。调节一盏灯的位置,当两侧屏上的

文档评论(0)

70后老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