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控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肥胖分类 1) 依照发病原因,肥胖可以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 (2)依照脂肪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分布,肥胖可以分为腹部型肥胖(又称向心型肥胖)和臀部型肥胖(又称外周型肥胖)两种; (3)依据脂肪组织的解剖特点,将肥胖分为多细胞性肥胖和大细胞性肥胖 (三)肥胖的简易诊断标准: 1)体脂百分比法 人体总体重可分为脂肪重和去脂体重(瘦体重) 脂肪重占总体重的百分比,即为体脂百分比,放映了身体脂肪的含量。人类的健康需要合理的体脂百分比,脂肪比例过高即造成肥胖。 判定标准:少年儿童,男生超过20%,女生超过25%;成人,男性超过20%,女性超过30%;即可判定为肥胖。 测量方法 1、水下称重法 2、生物电阻抗法 3、皮褶指数 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原则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多吃水果、蔬菜和薯类 常吃奶类、豆类及其制品 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 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 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如饮酒应限量 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合理饮食 I 主食(五谷) ——五谷食品摄入应适量 肉、禽、鱼 ——去皮去油,少吃肥肉 ——白肌肉(鸡、鸭)好于红肌肉 (猪、牛、羊) —— 鱼和海产品最佳 合理饮食 II 乳制品 ——多用低脂和脱脂牛奶和酸奶 ——人造黄油和黄油的热能一样多 蛋 ——每天1个 ——水煮代替油煎 ——用不粘锅烹调 合理饮食 III 油脂 ——严格控制烹调用油 ——植物油与动物油产生的热量一样多 合理饮食 IV 蔬菜和水果 ——多吃(500g/天) ——尽量生吃、水煮或青炒 ——土豆:低脂 饮料 ——避免酒精 ——尽量选择无糖饮料 ——每天适量饮水,白开水最后 具有减肥功效的食物: 自然界中有许多食物具有减肥、轻身、降脂功能。肥胖者的膳食安排中,应注重这些食物的选择应用。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黄瓜、冬瓜、白萝卜、韭菜、菠菜、绿豆菜、茼蒿、香菇、黑木耳、海带、竹笋、山楂、豆腐、海蜇、玉米、荞麦、燕麦、红薯、魔芋、兔肉、牡蛎等。 肥胖对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可归纳为4个方面: 1.肥胖通过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2.肥胖加重已有心血管疾病的病情,诱发心血管疾病。 3.肥胖可产生于心血管疾病类似的症状 4.肥胖伴随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其他重要危险因子 三、肥胖与脂肪肝 肥胖患者易患脂肪肝的原因是甘油三酯合成与转运之间的平衡发生了失调 : 1、肥胖者的脂肪酸摄入多,所以肝脏合成的甘油三酯也多 2、肥胖者血液内的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过高,导致肝脏内合成的极低密度脂蛋白难于输出到血液中,所以大量的甘油三酯堆积在肝脏内,结果就形成了脂肪肝 四、肥胖与恶性肿瘤 五、肥胖与性功能异常 目前研究结果表明,肥胖可引起身体各方面的功能障碍。因肥胖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作用,引起了性激素的变化。 六、肥胖与其他疾病 1、肥胖会使胆结石的发生率增高,这种相对危险性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 2、肥胖还会损害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出现呼吸功能下降。 3、肥胖还与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相关。 4、肥胖患者还容易发生骨关节炎、痛风等疾病。 七、肥胖与死亡率 美国方面统计证实,如果按标准死亡率为100%,则如超重25%者的死亡率为128%,超重35%-40%者的死亡率为150%。 第三节 肥胖的原因 一、遗传 遗传因素对肥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归纳如下: 1、遗传因素影响体重指数、皮下脂肪厚度及内脏脂肪,且对内脏脂肪的影响尤为突出。 2、遗传不仅影响肥胖的程度,并且对脂肪的分布类型也有很大的影响。 3、过度饮食后的体重增加敏感性是由遗传决定的。 4、遗传可影响个体的基础代谢率、食物的热效应和运动的热效应。 5、个人体力活动的多少也显著受到遗传的影响。 二、神经内分泌因素 1、肥胖与饱腹中枢受到损伤,引起摄食中枢的功能失调,容易导致肥胖。 2、情绪对人的进食行为也有显著的影响。 三、饮食因素 从人的饮食角度讲 ,无论个体消化、利用食物的能力如何 ,只要出入平衡就不会发生肥胖。 1、饮食结构不合理也是肥胖的致病因素之一 2、进食的方式对肥胖的发生也有影响 四、行为因素 (一)运动不足 (二)生活方式 (三)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 第四节 肥胖的预防和治疗 一、肥胖的治疗 (一)行为干预

文档评论(0)

maxmi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