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热分析技术及仪器发展概况综述
蔡晓军,陈冠峰,陈瑞恒,陈泽鹏,陈镇杉,邓光亮,邓振威,杜婷,陈燕珊,傅凯琳
材料学院无机非金属专业08无机班
摘要 本文综述了热分析技术及仪器主要的历史及现状,由此预测热分析的进一步发展前景。
关键词 热分析;热分析技术;热分析仪器
Abstract History of thermal analysis is briefly reviewed and some trends are pointed out, directions of future progress in thermal analysis are anticipated for its sound development.
Keywords thermal analysis; thermal analysis techniques; thermal analysis instruments
1 引言
热分析的定义是在1977 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国际热分析协会(ICTA)第七次会议上诞生的,当时给热分析下定义:热分析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与温度的关系的一类技术。因此许多与热物理性质有关的分析方法都归属的热分析方法当中。
热分析是一种通过分析热力学参数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对物质进行分析并揭示物质特性的方法。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和智能化数据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将这些先进技术与热分析仪器的开发相结合,促进了热分析仪器实现快速、准确、便捷地测量,也使得热分析仪器的应用前景更加广泛。在新型热分析仪器的研制中,利用虚拟仪器技术进行了系统硬件和系统软件的集成、系统模块化设计、智能PID算法、数据处理、图像显示等,并通过网络通信接口实现信息传递。所开发的热分析仪器控温系统能通过动态改变PID修正因子,及时改善控制器系统对温度变化的敏感度;数据分析系统不仅能进行差热分析(DTA )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热重分析( TGA) 、微分热重分析(DTG) 、逸出气分析( EGA)等热分析实验,还能准确测量试样温度曲线上特征点的搜索,动态显示温度、差热(DTA) 、热重( TG)以及热重微分(DTG)的采样曲线。【1】
现在,热分析技术已渗透到物理、化学、化工、石油、冶金、地质、建材、纤维、塑料、橡胶、有机、无机、低分子、高分子、食品、地球化学、生物化学等各个领域。【2】
2 热分析的历史发展
热分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第一次使用的热分析测量方法是热电偶测量法,1887年法国勒·撒特尔第一次使用热电偶测温的方法研究粘土矿物在升温过程中热性质的变化。1899年英国人罗伯茨—奥斯坦进行了仪器改良,制成目前被广泛应用的差热分析仪的原始模型。由于Chatelier只用一根热电偶,因而,严格说不算是真正的差热分析而是热分析。直到1889年,英国人Robert和Austen采用两个热电偶反相连接,一个热电偶插入样品中,另一个插入参比物内,通过一镜式检流剂显示输出信号,直接记录样品和参比物之间的温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这才是差热分析的真正含义。1955年以前,在差热分析实验中,一般都是将热电偶的接点直接插入试样和参比物,1955年Boersma指出这种做法的弊病,并且开始把热电偶的接点埋入具有两个孔穴的镍钧匀块中,样品和参比物分别放在两个孔穴中,直到今日,差热分析仍用这种方法。60年代由于塑料、化学纤维的迅速发展, 尤其是航天技术的兴起, 需要一种有效的方法评估高分子材料的热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等; 另一方面, 热分析技术的日臻成熟和热分析仪的商品化为实验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1964年Wattson和ONeill等人第一次提出了“差示扫描量热法”的概念,后来被Perkin-Elmer公司采用,研制了差示扫描仪DSC,由于DSC仪能直接测量物质在程序控温下所发生的热量变化,而且定量性和重复性都很好,于是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现在差示扫描量热仪的品种及差示扫描量热法的应用都很快。现在DSC仪器从设计原理上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称“功率补偿示DSC”,另一类称“热流式DSC”,后者属于定量型DTA现代热分析仪。
热分析仪进一步向微型化方向发展有了很大的突破,灵敏度有着较大的提高。七十年代,热分析在自动化、微量化方面更为完善。1971年一种可把装有试样盘自动入炉膛的热天平问世,使热天平技术完全自动化。新型热分析联用技术亦发展较快,研制出的各种类型热分析仪有EGA、TMA、DMA、TG-DTA、TC-EGA、TG-MSC(质谱)、TG-(气相色谱)、DTA-MS等等。七十年代后期,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热分析从选择实验条件到数据处理全部有微处理机控制。这样,热分析仪达到了高度自动化并获得精确的实验结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