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固 定.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章 固 定 第一节 外固定 【内容提要】 外固定是指损伤后用于体外的一种固定方法。目前常用的外固定方法有:夹板固定、石膏固定、牵引固定及外固定器固定等。 良好的固定方法应具有以下标准:①能达到良好的固定作用,对被固定肢体周围的软组织无损伤,保持损伤处正常血运,不影响正常的愈合。②能有效地固定骨折,消除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旋转、剪切和成角外力,使骨折端相对稳定,为骨折愈合创造有利的条件。③对伤肢关节约束小、有利早期功能活动。④对骨折整复后的残留移位有矫正作用。 一、夹板固定 骨折复位后选用不同的材料,如柳木板、竹板、杉树皮、纸板等,根据患者肢体形态加以塑形,制成适用于各部位的夹板,并用系带扎缚,以固定垫配合保持骨折复位时的位置,这种固定方法称为夹板固定。 (一)夹板固定的作用机理 1.扎带、夹板、压垫的外部作用力 扎带的约束力是局部外固定力的来源,这种作用力通过夹板、压垫和软组织传导到骨折段或骨折端,以抗骨折发生再移位。 2.肌肉收缩的内在动力 夹板固定一般不超上下关节,这样既有利于关节屈伸及早期进行功能活动,又不妨碍肌肉纵向收缩活动,使两骨折端产生纵向挤压力,加强骨折端紧密接触,增加稳定性。另外,由于肌肉收缩时,体积膨大,肢体的周径随之增大,肢体的膨胀力可对压垫和夹板产生一定程度的挤压作用力。与此同时,骨折端承受了由夹板、压垫产生的同样大小的传导作用力,从而也加强了骨折断端的稳定性,并起到了矫正骨折端残余移位的作用。当肌肉舒展放松时,肢体周径恢复原状,夹板也恢复到原来的松紧度。 3.伤肢置于与移位倾向相反的位置 骨折复位后,移位的倾向仍然存在,将肢体置于逆创伤机制方向位置,避免了骨折再移位的可能性。 ] 1.适应证 ①四肢闭合性骨折;②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处理闭合伤口者;③陈旧性四肢骨折运用手法整复者。 2.禁忌证 ①较严重的开放性骨折;②难以整复的关节内骨折;③难以固定的骨折;④肢体肿胀严重伴有水泡者;⑤伤肢远端脉搏微弱,末梢血循环较差,或伴有动脉、静脉损伤者。 (三)夹板固定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夹板的材料应具备以下性能:可塑性、韧性、弹性、吸附性与通透性;质地宜轻,取材方便;能被X线穿透,有利于及时检查。 常用的夹板材料有:杉树皮、柳木板、竹板、厚纸板、胶合板、金属铝板、塑料板等。 夹板长度应视骨折的部位不同而异,分不超关节固定夹板与超关节固定夹板两种,前者达用于骨干骨折,后者适用于关节内或近关节处骨折。肢体骨折,一般选用4~5块夹板组合,夹板总宽度相当于所需要固定肢体的4/5或5/6左右,每块夹板要有一定的间隙。夹板内衬以0.5cm厚毡垫或棉花。 (四)固定垫 又称压垫。一般放在夹板与皮肤之间。利用固定垫所产生的压力或杠杆力作用于骨折部,以维持骨折复位后的位置。 固定垫必须质地柔软,具备一定的韧性和弹性,能吸水,可散热,对皮肤无刺激。可选用毛头纸、棉花、棉毡等材料。固定垫的形态、厚薄、大小应根据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情况而定,其形状必须与肢体外形相吻合,以维持压力平衡。压垫安放位置必须准确,否则会起相反作用,使骨折端发生再移位。临床上依据不同要求,常用固定垫有以下几种:平垫、塔形垫、梯形垫、高低垫、抱骨垫、葫芦垫、横垫、合骨垫、分骨垫、大头垫等。每一种固定垫都有其独特外形和作用。参照骨折类型、移位情况,根据力学原则,在适当的位置放置固定垫。常用的固定垫放置法有:一垫固定法(主要压迫骨折部位)、二垫固定法(用于侧方移位骨折)和三垫固定法(用于成骨畸形骨折)。 (五)扎带 扎带的约束力是夹板外固定力的来源,扎带的松紧度要适宜。过松则固定力不够,过紧则引起肢体肿胀,压伤皮肤,重者则发生肢体缺血坏死。临床常用宽1~2cm布带,将夹板安置妥后,依次捆扎中间、远端、近端、缠绕2周后打活结于夹板的前侧或外侧,便于松紧。捆扎后要求能提起扎带在夹板上下移动1cm,即扎带的拉力为800g左右,引松紧度较为适宜。 (六)夹板固定的操作步骤 以长骨干骨折局部小夹板固定为例说明。首先应根据骨折的部位、类型及患者肢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夹板,并将所需用的固定器材准备齐全。整复完毕后,在助手维持牵引下,按需外敷药膏,放置压垫于适当的位置,用胶布贴牢。将棉垫或棉纸包裹伤处,勿有皱褶,置夹板于棉垫外面,排列均匀,板间距为1~1.5cm。夹板的两端勿超出棉垫,骨折线最好位于夹板之中央,由助手扶持夹板,术者依次捆绑扎带。依需要捆扎3~4道,两端扎带距板端1~1.5cm为宜,防止滑脱。固定完毕后,如需附长板加固者,可将其置于小夹板的外层,以绷带缠绕。也可配合持续牵引治疗。 (七)夹板固定后注意事项 (1)抬高患肢,以利肿胀消退。 (2)密切观察伤肢血运情况,特别固定后3~4天内更应注意观察肢端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肿胀

文档评论(0)

69522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