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废黄河宿泗交界上段治理规划.docVIP

宿迁市废黄河宿泗交界上段治理规划.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综合说明 第一节 概况 古黄河(废黄河)是历史上黄河侵泗夺淮行洪入海的故道,自宿豫县王官集镇朱海村入我市境内,蜿蜒流向东南,从泗阳县新袁漫水闸入淮安市。 据史书记载,黄河侵淮始于汉,公元前168年,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东郡,“河溢通泗”,既通泗,必通淮。这是黄河侵淮最早的文字记载。黄河大规模南泛,长期夺淮入海始于1194年,是年冬,杜充决河,此番夺淮历史长达661年,至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再度北徙,使夺淮历史告一段落。后来于1938年6月国民党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使北徙83年的黄河再次夺淮,历时九年之久,至1947年3月堵口完工,才结束了夺淮的历史。 数百年来,黄河两岸人民为了防洪保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今日废黄河两岸的堤防,就是黄河夺淮以后,随着河床不断淤高,逐步修筑而成的。新中国成立后,对废黄河段进行了分段治理,对重要地段河坡进行了护砌。原宿迁人民于1963年、1975年、1982年对古黄河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整治;1998年,市委、市政府又一次组织宿豫县、宿城区人民对古黄河部分河段进行了综合整治;主要措施是:开挖中泓,出土结合筑堤,两岸修筑梯田,植树造林,进行农业综合开发,使昔日盐碱地,变成今日未粮仓。 古黄河穿越宿迁市区,是地级宿迁市区内两条主要河流之一(另一条为中运河)。古黄河宿迁市区段长约23.20km,是宿迁市区的一道水域风景线。古黄河城区上段宿靳公路桥至永阳油毡厂长约6.5km,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宿迁人民几年的努力,疏浚了河道,加固了堤防,护砌了河坡,绿化了两岸,还兴建了河滨公园、黄河公园、水景公园等,现已成为宿迁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目前,古黄河部分河段还存诸多问题:一是河道淤积、河槽内埂坝阻水严重;二是堤防标准不足、土质差,水土流失严重,与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亟待进行治理;三是堤顶无防汛公路等。 第二节 工程任务及规模 一、主要工程项目 ㈠宿豫县 1、皂河引水闸东段3.97km范围内拆除埂坝8道。 2、皂河支口交界西段长2.6公里,在原南堤的基础上疏浚河道,增做北堤。改建农桥1座,拆除阻水农桥1座并建漫水闸1座。 3、右岸县区交界至张庙桥段长1.1km,疏浚河道、填筑圩堤。 ㈡宿城区 1、皂河与支口界至蔡支坝段长5.5km,疏浚河道,加固圩堤。并改建农桥2座、排灌站1座。 2、蔡支坝至宿靳高速黄河桥段长5.1km,疏浚河道,加固圩堤。 3、宿靳高速黄河桥至傅庄涵洞段长6.54km,清河道清障。 4、傅庄涵洞至南环路桥段长1.3km,加固西堤,改建涵闸1座。 5、南环桥至张庙桥段长2.21km,疏浚河道,加固圩堤。 6、张庙桥至朱闸与船行交界段长3.4km,加固左堤。 7、西环大道西500m至宿靳高速黄河桥段长2.5km,增做护坡长5.0km。 8、傅庄涵洞至果园橡胶坝段长1.8km,增做护坡长3.6km。 9、河堤外侧植树种草,防止冲刷,保持水土,美化环境。 10、铺设沥青路长26.88km,路面12.9万m2。 二、主要工程量及投资 工程投资:2942.65万元。 主要工程量:疏浚土方113.14万m3;浆砌石0.84万m3;砼1.76m3(黄砂垫层0.28m3,碎石垫层0.28m3);土工布3.05万m2铺设沥青路面129000m2。 第三节 编制依据 1、江苏省废黄河治理工程规划(1999年10月) 2、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3、宿迁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 4、宿迁市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 5、《江苏省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试行)1996年12月 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7、《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 第二章 工程水文及地质 第一节 水文气象 古黄河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交汇处,气候温暖温润,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雨量900.6mm,汛期(6~9月)雨量最大值1156.1mm(1963年),最小降雨量321.4mm(1966年)。最大一日降雨量327mm(1974年8月12日),最大三日降雨量437mm(1974年8月11日~8月13日)。一年之中,7~8月份降雨量集中,占全年雨量的57.5%,特别是7月,雨量占全年雨量的30~40%;春天旱情突出,最长连续无雨有50天以上;夏季雨量集中,常有洪涝发生;秋季天高气爽,日照充足,秋雨稍多于春雨,仍是干旱为主,有旱有涝;冬季干燥。 该区平均日照2314.8小时,日照百分率52%,年平均气温14.1℃,一年之中,1月份全年最冷,年极端最低温度为-23.4℃,月平均气温0℃;7月份最热,年极端最高气温40℃,月平均气温26.8℃;无霜期211天。 第二节 工程地质 一、区域地质 废黄河

文档评论(0)

198398711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