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中国戏曲艺术概论方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推荐书籍 1、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 2、廖奔、刘彦君著《中国戏曲发展史》 3、钮骠、梁燕主编《中国戏曲史教程》 4、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目 录 第一节 戏曲艺术的种类和发展 第二节 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 第三节《牡丹亭》选读 第一节 戏曲艺术的发展和种类 1.1戏曲的概念 戏曲,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它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现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1.2中国戏曲发展史 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 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 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 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 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 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宋元南戏: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时称永嘉杂剧。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代表作是元人高则诚(高明)的《琵琶记》。 元杂剧: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著者,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元曲四大家”(关、白、马、郑),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北杂剧之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明清传奇: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绝盛之时。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明代:四大声腔 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的合称。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 清代地方戏:中国戏曲的转型期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变为了茶肆歌台。 徽班进京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以高朗亭为台柱的徽班“三庆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即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而后,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相继进京。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京剧形成: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 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即京剧。 1.3 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阶段 元杂剧:中国戏曲成熟的标志 元曲发展的原因: 1、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艺术的商业化、社会化是促是戏曲成熟与发展的必要基础。 2、蒙古族的爱好,对元剧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倡导和推动作用。 3、文人的参与创作和演出,高水平作家队伍的形成,是元杂剧繁荣的重要因素。 元杂剧的组成 由折、楔子、题目和正名组成,主要部分是折和楔子。 折,既是剧本情节的一个自然段落,又是剧曲音乐的一个单元,每折由一个有严格程式的套数构成。 楔子,篇幅比较短小,位置也不固定。一般放在剧本开头,对人物、故事进行简要的 介绍或交代,其作用相当于引子或序幕。也有放在折与折之间,则是为了剧情的过渡或联络,与后来的过场戏相类。 元杂剧的组成 杂剧剧本体例十分精严,一般由

文档评论(0)

69522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