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案例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案例1 “白色恐怖”为何依旧 绿色餐具赔钱 “我们的环保产品从一开始就注定卖不出去,巨额的亏损压负下,我们不得不另找出路。”望着办公室外3万多个平方的厂房,佛山绿洲纸模包装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梁棉森沉重地对记者说。现在,他以整个“佛山绿洲”入股了被广东韶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广东绿洲纸模包装制品有限公司. 自1995年国家宣战“白色污染”,以纸质用品取代发泡塑料餐具以来,先后有100多家企业投入人力和资金转向环保餐具的研究与开发。专业从事一次性纸浆模塑制品的生产、销售的佛山绿洲公司成立于1998年,第一期总投资达5000万元,年生产能力1.28亿只,现日产量为40万只。但几年来,发泡餐具仍然大行其道,在白色的“汪洋大海”中,环保餐具的第一批淘金者们不是仆然倒地就是只剩下苦苦挣扎的份儿。比较而言,“佛山绿洲”还是其中支撑较久的。 在生产成本上,环保餐具竞争劣势相当明显。一吨塑料和一吨纸浆板材的价格分别是1.2万元和1.3万元,但制成产品后,价格却相差5倍左右。其原因在于材料的利用率上,后者的成本要高几倍。在生产工艺上,前者技术已经成熟,后者则要经过打浆、成型、消毒和包装等6道程序,成本便居高不下。 “环保餐具产业是一项微利产业,规模经济将是我们采用的杀手锏。”广东“绿洲”将在原“佛山绿洲”的基础上新建生产线,第一步目标是形成每年3亿标件的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7300万元。我国市场的一次性餐具需求量在每年100亿只以上。韶能集团的另一负责人透露了他的隐忧,“发泡餐具一日不从生产源头上禁止,环保替代品的生产发展就一日不成规模。” 发泡餐具公司不理解。“我的产品不降解,它也不降解,为什么它能用,我的就不能用?”深圳德丰盛有限公司日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200万只,投资总额是3500万元,去年销售额是4400万元。可是,慑于禁白令的威力,与德丰盛合作了5年的零售商“沃尔玛”日前转用了其他产品,仅此一项“德丰盛”每月将损失几十万元。其总经理姚佩佩女士注意到,替代他们的产品是CT产品(聚炳烯与滑石粉的复合环保产品)。目前CT产品还没有列入我国一次性可降解餐盒餐具能用技术条件的检验目录中。德丰盛和另外13家发泡餐具生产企业甚至联名斥责,数次发布大幅广告表达对禁白令的不解.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年11月发布了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通用技术条件的国家标准,目前已有不少企业的产品已达标,可是,市场上尚未找到不含化工材料而性能、卫生指标又较高的环保餐具;不少产品不过是往聚丙乙烯里混合了改性淀粉等,不可能完全降解。 此外替代品普遍成本过高,生产数量有限,能否满足市场需求、市场是否接受都是未知数。“真正的环保是要鼓励少用、重复使用,而不是替代使用。”姚女士举上海为例,上海的管理原则是:“源头控制、回收利用、逐步禁止、鼓励替代”。工厂每月按照生产量或者销售量交纳回收处置费购买“回收标识”,这个标识贴在发泡餐具上犹如有了“准生证”。政府则将收费用于回收、运输、清洗、再利用等善后工作上。目前深圳市面上一次性发泡胶餐具销售量每天有336万只,以此计算,深圳每天大约需要10万元回收费用,姚女士认为这个数目用于回收应该够了,企业也愿意承担这项费用,但是却不得其门。 离不开政策和消费者。后来,在京城发生的一场激烈争论却将姚女士们的“反弹”升级。一个发泡餐具污染治理研讨会在京召开。但会议似乎一开始就走了调,整个会议的主题变成了“发泡餐具究竟有无毒性”的辩论,部分塑料专家和北京市消协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 参加研讨会的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夏青一语道破这场有毒无毒之争的玄机。他说,恰恰是因为国家经贸委关于2000年底禁止发泡塑料餐具的6号令迟迟没有落实,才使很多单位和企业认为政策有可能松动,或对某些地区网开一面。他认为,有关部门应尽快作出战略决策。 国家经贸委一位负责人则称,有关部门正在制订落实全面禁止生产销售一次性发泡餐具的方案。但该负责人强调,表面上看,6号令的进一步严格执行对新型环保餐具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新型环保餐具由于自身技术支持没跟上,成本高,现在的市场占有率并不是很好。所以新型环保餐具的生产厂家不能过分依赖政府政策,因为如果这些新型企业不能从质量、价格等各方面符合消费者的要求,国家也很难有进一步的政策支持。 ? 讨论题目 ? 1、对生产纸质环保餐具的厂家予以财政补贴或免税能否有效? ? 2、国家经贸委的“禁白令”未能及时出台,使环保餐具受到强烈挑战,反映了什么问题? ? 3、通过本案例也可以看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有待理顺,对此你有何建议? 案例2 ? 为什么黄海的黄鱼和太湖的银鱼越来越少 生长在黄海中的黄鱼以其肉嫩味美而闻名于世,但市面上越来越少、越来越贵;无锡太湖的银鱼也是一道美味佳肴,但餐桌上越来越难见其“身影”。究其原因,那就是人们无节制

文档评论(0)

sa1fs5g1xc1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