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满族丧葬习俗的变化.docVIP

 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满族丧葬习俗的变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Theory Research 学★★理★★论 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满族丧葬习俗的变化 李佳静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满族作为少数民族的一支,自发源伊始到清代成为统治民族,在这个过程之中它的社会经济水平和生活习惯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固然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当然,这样一支少数民族在入土中原的过程中民族因素也不容忽视。本文就试着从民族融合的角度来窥探满族丧俗的变化历程,探寻其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关键词:满族;丧葬习俗;民族融合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0—0090—0290 满族作为少数民族的一支,它有着自身民族特点,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民族间的交流满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就丧葬习俗来说,其中既保留了满族的因素又融合了其他民族的特点,从而使民族间生活习惯达到更好的融合。本文试着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窥探丧葬习俗的发展变化。 满族丧葬习俗的基本情况概述 满族的先世可以追溯到先秦时的肃慎。当时的生产状况十分的落后,《晋书·肃慎传》“:死者,其日即葬之于野,交木作小椁,杀猪积其上,以为死者之粮。”[1]这正是肃慎游牧或半农耕半游牧生产水平的体现。 汉及魏晋时期,肃慎人称为挹娄。此时进入父系氏族公社后期阶段,仍以射猎、畜牧为业,出现了财产和阶级的分化,既体现出了时代的特点,又有别于其他民族。《晋书·东夷传》“:死者,即日便葬于野……富至数百,贫至数十,以为死者之粮,以土履之以绳系于椁头 出土之上,以酒灌酹,缠绳腐中止,无时祭祀也。”[2] —————————————————— 收稿日期:2010-04-02 作者简介:李佳静(1986-),女,吉林四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明清史研究。 南北朝时肃慎、挹娄称为勿吉。社会处于原始社会晚期发展较慢,丧葬习俗在先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魏书·勿吉传》载:“其父母春夏死,立埋之,冢上作屋,不令雨湿,若秋冬死,以尸捕貂,貂食其肉,多得之。”[3] 隋唐时勿吉人称靺鞨,在靺鞨的多个部落中,以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最为强大。黑水靺鞨居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系氏族阶段,《旧唐书·靺鞨传》载“:死者穿地葬之,以身衬土,无棺殓之具,杀所乘马于尸前设祭。”[4] 粟末靺鞨在靺鞨族中发展水平最高,经过不断发展壮大收抚了靺鞨诸部,又融合了夫余、沃沮、高丽等故地民族建立渤海政权。在丧葬方面既继承了原有习俗,又有所变化:保留了“冢上作屋”但墓几乎都是封土石墓。《三国志·东夷传》记载高句丽的墓葬是“积石为封”[5]。 契丹人建辽,辽称黑水靺鞨为女真。辽代的女真在墓葬和随葬品上没有改变,都是渔具以及瓷器、陶器等,《大金国志·初兴风土》载“:死者埋之,而无棺椁,”但从杀马祭奠演变到了人殉,贫富差别悬殊[6]。 金代进入奴隶社会,在中原地区的封建经济、文化冲击下迅速向封建制转化,丧俗呈现 出新的特点:火葬,出于原始的灵魂信仰,认为它可以使灵魂升到神圣的境地,享受美好的生活并且保证家人平安[7]。烧饭:把死者生前所喜爱的东西烧掉,送给死者,供其使用。奉行火葬与土葬并行,祭奠仪式也有所变化。 明末女真和清初的满洲丧葬仍沿袭金元以来的旧俗:“死则翌日举之于野焚之。其时子孙族类咸聚会,宰牛马,或哭或食,蒙白二三日除之。”[8]明代女真还流行树葬之俗。《朝鲜李朝实录》中也记载,女真人“父母死,编其发,其末系二铃以为孝服;置其尸号大树。”[9] 满族共同体形成之后,仍沿袭女真人火葬习俗,随着满族成为统治全国的民族,文化也开始较多的接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葬俗上发生较大的变化。葬礼愈来愈隆重,丧期也随之延长。光绪后增添了新的内容如:停尸、哭丧、报丧、入殓、祭奠、出殡、以及圆坟等项目。这是的习俗对先世的继承很明显:葬礼已日见隆重,“将人殓,其夕,亲友俱集,名曰守夜,终夜不睡。丧家盛宴相待,候殓后方散”;入殓的棺材也很独特,“棺盖尖而无底,内垫麻骨芦柴之类,仍用被褥,以便下火。”[10] 近代的丧葬习俗 人们对于丧礼尤为重视,在《满洲四礼》中对于丧葬的基本礼节:小殓仪节、大殓仪节、安葬仪节、上坟仪节、居丧杂仪、奔丧仪节等事宜都有详细的记载;而且在近些年的方志也记载相关内容。如“:始死,尸停中寝,子女服衰绖,家人举哀,闻讣于外。三日,亲友来吊,导丧主哭于里社之庙,并望空叩拜,焚楮锭,名曰‘送路’,遂殓以棺。七日,复设奠而哭,乃卜葬。”[11] “丧日,先择入殓之期及殃煞起落一切避忌,曰‘开殃榜’,合族成服……男女孝服以从,戚友亦至,曰‘送三’。”[12] “满人有经殡无礼殡,成主之事概置不论。汉人临丧扶哀杖,满族则无。满族丧事以红布挂幡,汉人则否。满族自成服后,日日不除其服,约至百曰择吉致祭、除服,俗亦呼曰百日。”[

文档评论(0)

heizhuangbur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