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测定.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测定 一、遗传多样性的检测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基础和核心。遗传多样性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遗传变异水平的高低。但是,对于任何个体来说,其生命总是很短暂的,由个体构成的种群或种群系统(例如种、亚种)才是在时间上是连续不断的,才是进化的基本单位,这些种群或者种群系统在自然界有其特定的分布格局,所以遗传多样性不仅包括变异水平的高低,同时也包括变异的分布格局,即种群的遗传结构。对于大范围的异交植物来说,种群之间的遗传变异会明显增加,种群遗传结构上的差异是遗传多样性的重要表现,一个物种的进化潜力和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取决于种内遗传变异的大小,同时也有赖于遗传结构。 遗传结构是遗传变异在种群内和种群间的分布。它包括基因的种类及比例,而基因型的种类及比例、基因频率及演化规律是种群遗传结构的核心问题。因此研究种群遗传结构有利于阐明自然条件下的生物变异。 人们对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最初是从形态学开始的。随着染色体的发现及其结构和功能的澄清,人们又把研究的重点转向染色体上。上世纪60年代,酶电泳技术以及特异性组织化学染色法应用于群体遗传和进化研究,使科学家们从分子水平来客观地揭示遗传多样性成为可能,并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进入80年代,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克隆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更为直接的检测遗传多样性的方法,即直接测定遗传物质本身DNA序列的变异。从不同水平上检测遗传多样性的各种方法在灵敏度、可行性以及检测目的等方面差别很大,目前检测遗传多样性的常用手段基本上是以形态学性状为主的表型分析和分子水平的检测。 1、形态学(表型)检测 从形态学或表型性状上来检测遗传变异是最古老也最简便易行的方法。由于表型和基因型之间存在着基因表达、调控、个体发育等一系列复杂的中间环节,如何根据表型性状上的差异来反映基因型上的差异就成为用形态学方法检测遗传变异的关键。 通常所利用的表型性状主要有两类。 ①是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单基因性状(如质量形态性状、稀有突变等型性状),如豌豆的花色、种子形状,果蝇的眼色、翅形,人类的ABO血型等;居群中出现的一些稀有突变(如植物的白化、花柱异长等)。由于生物居群中这类单基因性状很少,而且一些稀有突变往往对生物体具有有害。如致死、半致死,故传统方法所利用的形态标记只能代表极少数的基因位点,而且这些位点都是多态的,换言之,利用表型性状检测出的基因位点十分有限,而且这些位点都是可变的(多态的),因此无法知道基因组中不变位点的比例,也就无法客观地度量遗传变异的大小。 由于天然居群中,单基因性状很少,用其作为遗传标记来研究遗传多样性主要还是针对一些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农作物、林木和园艺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等,而且多利用这类单基因标记来研究交配系统、基因流和选择等进化因素。相比之下,针对数量性状的研究则由来己久,通过对这些数量性状的研究同样能分析居群的遗传变异水平和遗传结构,这类研究己在大量的植物天然居群中开展,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研究的性状包括具有系统学价值的形态性状,也包括与植物适应相关的生理和生活史特性。 ②另一类是根据多基因决定的数量性状(如大多数形态性状、生活史性状)。(如习性、物候、结实量、种子萌发和休眠、生活力等然而,由于这些数量性状既受遗传因素的控制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加上决定这些性状表达的都是一些效果微小、交互作用明显的多基因系统,研究的困难很大。但由于这类表型性状的变异往往具有适应和进化上的意义,对其进行研究不仅能初步了解类群遗传变异的大小,更有助于了解生物适应和进化的方式,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因此,不少研究试图从形态学水平上对稀有种和广布种的遗传变异进行对比研究。 2、染色体检测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是基因的携带者。与形态学变异不同,染色体变异(畸变)必然导致遗传变异的发生,是生物遗传变异的重要来源。 除了数目和结构上的变异外,染色体水平上的多样性还可体现在染色体的形态(着丝点位置)、缢痕和随体等核型特征上,这些特征的变异使种内出现细胞型的多样性。随着染色体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如分带技术、细胞原位杂交方法的应用,无疑能在染色体水平上揭示出更多的遗传多样性。 显微镜技术的改进,建立了染色体核型和带型分析技术来鉴别宏观物种的分类及核型演化。核型是指把动植物、真菌等的某一个体或某一分类群的体细胞内整套染色体显微摄影后再放大照片,按照染色体相对长度、臂指数、着丝粒指数、染色体臂数等4个参数将所有染色体作系统排列,可代表一个物种的染色体特征,染色体分带技术是将某物种染色体制片,用不同物化手段处理,再用不同染料染色,在荧光激发下染色体臂会显示出不同的带型,如G带,C带,N带等,可明确鉴别许多物种核型中的任一条染色体。此外,染色体结构变异如缺失、

文档评论(0)

musouhtt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