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分析:丰田走项偏与巨人倒下文库.doc

注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分析:丰田走项偏与巨人倒下文库.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巨人如何倒下?”   2010年3月2日,当丰田公司社长丰田章男飞到北京向中国消费者公开道歉的时候,他脑海里也许闪过这样一个问题。最近读了美国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的《巨人如何倒下》(How the Mighty Fall)一书,他深深意识到丰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对照书中的理论,指出丰田已深度衰退。   事实上,丰田危机的种子早已埋下。在它快速进行全球扩张、疯狂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的过程中,丰田高层一直都有点担心某种“增长诅咒”。但是他们没想到危机来得这么快,而且如此严重,“全球第一”的名头成了丰田的“不能承受之重”。   最令公司观察人士扼腕长叹的是,2009年8月,刚上任2个月的丰田章男宣布放弃丰田争夺全球汽车市场份额15%的目标,不唯规模论,但一个月之后,质量门事件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巨人”眼睁睁地看着大厦将倾,这给很多热衷于高增长的企业留下了深刻教训。   丰田“走偏”久矣   众所周知,丰田最成功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丰田之道”,但是,《丰田精益生产方式》一书的作者詹姆斯·沃麦克(JamesP. Womack)说,2002年,丰田就已经开始偏离“丰田之道”了。   和很多处于关键发展期的企业一样,丰田也患上了发热症。2002年,在丰田的“2010年全球构想”中,时任丰田社长的张富士夫提出一项发展目标:在2010年初,将丰田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提高到15%。这导致了一个隐患慢慢积累、“病去如抽丝”式的恶果:丰田的战略导向从过去一直坚持的“关心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为客户提供价值”,转变为追求企业规模的扩张和市场份额的数字。这在丰田70年的历史上是没有过的。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21世纪第一个10年,丰田的全球产能翻了1倍,生产地点的数量翻了3倍,这种增长导致丰田从产品开发到生产、到销售的整个产业链流程都发生了改变,以往那种稳健保守、注重跟供应商长期合作、持续改进的模式,变成了北美或欧洲那种快速开发供应商、快速上线的模式。   过去很多年,丰田一直是一家非常有危机感的企业,其内部不断高喊口号“要打败丰田”,不断改进和超越自己。一些去丰田参观调研、接触过丰田高层或员工的管理学家说,丰田十几年来一贯的态度是,从不主动提起业绩或成功的经验,而是讲“我们丰田问题太多了”,“我们的问题很严重”。整个丰田之道也正是基于这种“自己创造危机感”的思维和做法。   然而,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对于丰田此次“召回门”事件的迟缓狼狈,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主观上,丰田的快速成功和品牌口碑导致高管层的傲慢情绪,认为“世界第一”的丰田不可能出现这些问题,他们也不习惯处理这么大的危机。   而客观上,丰田的内部管理的确出现了漏洞,内部信息共享制度不健全。去年早些时候,丰田在欧洲就已经传出汽车制动失灵的消息,但这并没有及时反馈到北美总部,直到此次召回危机爆发,丰田还以为这是最近才出现的问题。   2009年6月,丰田章男一上任,就宣布放弃丰田争夺全球汽车市场份额15%的目标,并提出丰田的“回归基本”计划,要从注重数量回归到注重质量,其实是在捍卫公司的根本传统。但召回事件来得这么突然和严重,显然打乱了回归“丰田之道”的步伐。   多点触发的危机   危机在去年底今年初的集中显现,不仅仅是因为丰田内部积疴的外化,还应综合考虑外部的两个趋势。   首先,汽车技术越来越复杂。一辆车有1万多个零部件,而且零部件逐渐电子化,目前包括机电和电子方面的零部件大概占到整车总价值的20%~40%。因此,要查出这些电子零部件的问题何在,比过去查出机械零部件的故障难多了,要检测出每一种问题发生的可能,工作量相当巨大。   其次,美国的消费者和媒体多年来都对汽车质量问题非常敏感。拉尔夫·纳德(Ralph Nader)在上世纪60年代写了一本关于通用汽车安全问题的书—《什么速度都不安全》(Unsafe atAny Speed),引起了消费者对消费安全的警惕。这本书的影响如此深远,以至于纳德多次竞选美国总统。   更重要的是,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美国汽车工业崩溃,三大汽车公司中的两家都濒临倒闭。在美国文化中,人们倾向于同情和支持弱者,对优势者严苛挑剔。而丰田恰在此时被抓住“小辫子”,还浑然不觉自己已经站在了美国人情感的对立面。   经历了上世纪70~80年代受到歧视、90年代快速追赶、21世纪赢得尊重这三个阶段之后,丰田已然变成一家美国公司了。在美国,丰田直接或间接地为20多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11个生产基地、1500个经销商遍布全美,在38个州都设有办公室(包括研发、财务及其他)。丰田在美国的本地化,客观来讲,做得比较成功。   美国当代文学大师约翰·厄普代克的《兔子四部曲》之《

文档评论(0)

kkk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