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图壁县哈萨克族教育今昔.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呼图壁县哈萨克族教育今昔 (汉哈对照版) 来源:呼图壁县文史资料(7) 巴谢尔汗·莫斯尔汗 撰 恰依玛孜·奥 汗 译 哈萨克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哈萨克族有本民族自己的文字,有传统的民族特点。根据《中国社会科学》第一期介绍哈萨克族有三个特点:一是内向,二是内聚,三是自识。另外对宗教信仰是无条件遵循伊斯兰教规,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公共点包括首先是人必先自爱、洁身,也就是“清洁的人才能有信仰,知羞的人才会有信仰”;其二是爱自己民族;其三是爱自己的故乡,所以哈萨克族爱自己、爱民族、爱故乡,也就是说是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热爱祖国、勇敢、勤劳的优秀民族。为了本民族的发展,一些有志之士深知文化的发展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兴衰。 从1864年-1939年外地一些不愿忍受压迫的哈萨克族人民,先后来到呼图壁定居。到1944年,在呼图壁定居的哈萨克族,人口达到1.4万人。随着定居在呼图壁的哈萨克族人的增多,哈族的文化教育也逐步得到发展。哈萨克族子女们从当初学“经文”到进入现代教育的课堂,后又进入高等学府,经历了长期艰苦的历程。 呼图壁哈萨克族教育的雏形,是由于古代哈萨克族氏族权势中,以毛拉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受其影响的,氏族头领们依靠毛拉们的训说统治臣民,巩固其政权,毛拉们当时被称作“有学问的人”。而大多数的毛拉是具有进步的思想,一般都能根据社会和民族政治发展趋势进行说教,从每个家庭到阿吾勒的学堂和清真寺,举办经文学堂,这就是哈萨克族早期教育的萌芽。 呼图壁哈萨克族教育受阿吾勒和氏族内开办的经文学堂形式的影响,教育特点是以阿拉伯字字母为基础,传授伊斯兰经文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卓识之士,进一步探索了新型教育的路子。阿吾勒里的毛拉们在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当时给呼图壁哈萨克族带来了一线光明。那就是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新型学校渐渐兴起,他们中有的人担任了学校教师和校长,今天他们中有的人还健在,受到人民的尊敬。 1883年-1935年,在呼图壁从事哈族教育的有:莎都瓦哈斯·克聂孜拜、祖巴依尔·恰合依、哈力·托合沙巴、斑比·别热克包勒、哈志毛拉、巴亚合买提买拉、旦增毛拉、合热克拜买拉、阿布买拉、托乎塔尔汗、哈山、突热尔毛拉等。他们在当时贵族权势协助下,开办阿吾勒学堂,利用说教进行科学研究和学习文化知识,使人们从愚昧中解脱出来。 他们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莎都瓦哈斯·克聂孜拜,早在1883年他在玛纳斯塔西河创办经文学堂,他的门生大都是玛纳斯人和呼图壁人,其中包括塔克曼、买迪·穆斯塔法、阿布杜拉·哈力、阿布勒·阿斯勒别克、哈力别克、莎尔山博、耶斯坎德尔、哈帕斯阔肯拜等。1907年莎都瓦哈斯来到呼图壁、雀尔沟、石梯子等地定居。在三处开设了经文学堂,根据哈萨克族搬迁的特点,分春、夏、秋三个牧场定居点开课。他解决了学童们交通上的困难,在呼图壁河克孜勒塔斯河谷建造了一座“突克拜”桥。在河东岸又开了经文学堂,这样为呼图壁河两岸的雀儿沟和石梯子两地区经文学堂提供了方便。该学堂后被称为“阔坡尔阿吾孜”学堂,在春季为牧民子弟授课,冬季学堂叫“铁热 克特”经文学堂,夏季牧场的学堂叫“驰目德别依提”学堂。这些学堂是专为儿童们开设的。这三所学堂每期入学儿童达70人左右,莎都瓦哈斯还请来当时苏联哈萨克斯坦的流亡知识分子祖巴依尔、巴亚合买提、哈热克拜等人来任教,其中还有当地穆巴热克、热布都拉等。在这三所学堂毕业的有恰吾哈尔、恰达依、莎尔哈提等40名学生。 祖巴依尔于1916年从哈萨克斯坦流亡到中国,1920年在呼图壁十三户开设了学堂,开始招收哈萨克族学童,当时的哈萨克族认为学经文,当毛拉就有出息,而学其他文化则认为是误人子弟,为了当毛拉都把孩子送入经文学堂,而祖巴依尔的经文水平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形势需要,他为了更加取信于民,他去吐鲁番深造了两年,取得正式毛拉资格后,继续招收学生讲经文。但是他深深懂得学经文不是哈萨克族人唯一的出路,他通过阅读乌孜别克族作家莎得尔恩丁·阿依吐恩的作品后,获得了不少知识,开始探索哈萨克族后代们接受知识的路子。 1934年为平息霍加尼亚孜叛乱时,巴依毛拉厅长来到呼图壁开会,经莎都瓦哈斯的介绍,祖巴依尔会见了巴依毛拉,并向巴依毛拉提出创办哈族学校的请求,从此在呼图壁草原创办了学校,又在上层人士和牧民中游说,“铁热克特”学校育人的经历。 另一个定居点的学堂是1913年,有哈力吾克尔台率领300户哈萨克族人,从沙吾尔迁来呼图壁南山定居,他随身的助手兼文人哈吉毛拉及旦增等人在创办的阿吾尔学堂讲经文,后来想开办较大规模的经文学校,但由于无定点的环境所致,只能把哈萨克族的毡房当课堂。后来哈力克尔台的胞弟弟玛古力的儿子哈山继承吾克尔台之位,哈山具有先进的思想,他号召呼图壁山区氏族头人,和阿吾勒的长者向莎都瓦哈斯学习,1

文档评论(0)

xinjiongtt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