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龙岩学院
比较文学期末论文
题目:论西方形象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流变
班级:08中师本
姓名:罗水梅
学号:2008011125
老师:廖晓梅
2011年6月
论西方形象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流变
文/罗水梅
摘要:文章以时间为主线索,分七个阶段阐述了西方形象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特点。最后结论研究这些西方形象不仅仅可以看到异国的社会生存面貌,更重要的是从中可以感受到中国作家对于中国各个层面自身的思考。
关键词:西方形象 二十世纪 作家 思考
每个民族的文学都会有“外国”的形象呈现。古老的中国,一直都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文学中也透露着那份“天朝上国”的骄傲。直到19世纪后半期开始,鸦片战争打破了封闭的国门,使中国人的痴梦彻底的破粹,不得不开始“睁眼看世界”。文学是时代的反映,中国文学中的西方形象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了不同的记载。
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西方形象的流变问题,我们首先要解“西方”的含义。“西方”,从地理学上讲,真正的西方只占了世界的一小部分。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习惯性的加入经济与政治的因素,因此西方就不再是仅仅的地理区位了,实际上是指以美国和西欧为主导的政治经济秩序,也就是指发达的国家。
社会的阶段性必然会在文学中体现出它的历史轨迹。西方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形象也是有着阶段性的。但这种阶段性并不如社会历史的阶段性那样明显。甚至有时在同一个时间段里会融入另一个阶段的文学形象。下面,我们将以时间为主线索进行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西方形象的流变的阐述。
二十世纪初模糊的西方形象:水中月,镜中花
自从1847年1月4日,也就是鸦片战争过后的第7个年头,“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等人在美国传教士布朗夫妇的带领下赴美留学,从此,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走出国门,开始了漫长的留学征程。而这种亲身的异域经历对于中国现代文人的影响,使一批表现西方国家社会生活的作品相继问世。但,在这些作品中对西方形象的描述常常只是只言片语,如果集合到一起的话,有时候也是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般不能探个完整究个全面。另外一方面,这时期殖民者们开始进入中国的社会,他们进行着历史殖民拓展。国内的知识分子在文学世界中也开始有了一点关于西方形象的反映:一个殖民者的形象,但也还是作为文学内容的点缀而存在。1917年,留美学生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标志着新文学革新运动的开始。同时,同样是留美学生的陈衡哲创作了现代文坛上最早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异域”白话小说《一日》。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位留美女生一天的生活。虽然有些流水帐的性质,但文笔幽默,富有情趣。这篇小说中的外国形象相对是比较平常化的,作者没有情绪上的激昂。
直到“五四”运动刚刚过去的二十年代,西方形象在中国文学里的表现越来越多,也复杂起来。
二、“五四”新文学复杂的西方形象:一名既专横自私、骄傲自大,有时内心空虚无聊的充满性魅力的年轻女郎
首先,在中国五四新文学作家眼中,西方形象是专横自私、骄傲自大充满性魅力的年轻女郎。作为来自贫穷落后国家的文人,我们的作家们步入西方资本主义强国时的第一感觉,往往是惊诧于其物质文明与社会文化的发达与先进,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抒发了对高度发达的西方文明的惊羡与赞叹。如苏雪林在她的中篇小说《棘心》中,就通过主人公之口这样感叹道:“留学生之爱法国,一半为学问欲之难填,一半为法国文化的优美,实有教人迷醉的魔力。”《棘心》中的主人公在赞美了一番法国的“风景是这样的优美,人民道德是这样的高尚,社会组织是这样的完密,生活又是这样的安定”,发出“啊,这就是天堂了”。另外1929年老舍的早期代表作《二马》中一段文字“青草地上的男男女,也有脸对脸坐着的,也有搂着脖子躺着的,也有单人孤坐拿张晚报,不看报,光看姑娘的腿的”一幅光怪陆离的社会图画,每个人都自由尽性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每个人又都以法律、秩序规范着自己,不干涉他人的人身自由。老舍对此惊叹不已,他甚至认为“一个中国人能象英国人那样作国民便是最高理想了。”但是,他们眼中的西方形象又是专横自私、骄傲自大:她就如高高在上的女皇,以嘲讽的目光蔑视着远道而来、虔诚地向她示好并“取经”的中国知识分子。如《二马》中的马氏父子同时爱上了房东温都太太和女儿温都姑娘。温都太太虽然在与老马长期的接触中,对他也产生了一定的好感,但最终碍于社会的压力与民族的隔阂而拒绝了老马的求爱:
“?至于你我,没有阶级的隔膜,可是种族的不同在其中作怪!种族比阶级更厉害!”
此话说得可谓情真意切,但唯其如此,却更加突显出了民族歧视与偏见的严重性。相对而
文档评论(0)